“曾云見泣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曾云見泣麟”全詩
皆疑有仙術,問著卻愁人。
只是耽浮蟻,曾云見泣麟。
相逢先合手,渾似有前因。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贈李祐道人(一作贈道士)》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贈李祐道人(一作贈道士)》是唐代貫休創作的一首詩詞。該詩以描寫道士李祐為主題,表達了對道士修行、神奇術法的好奇和欽佩之情。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蓬頭煙塵落,難以親近又易親近。
他們都懷疑是有神奇的仙術,
問了卻讓人憂愁。
只是在乎飄浮不定的蟻,
雖然曾說見到哭泣的麒麟。
相逢之初先要握手,
似乎有著某種緣分。
詩意:
《贈李祐道人(一作贈道士)》描繪了道士李祐的形象和贊美。詩中以闒茸復埃塵(蓬頭煙塵落)形容道士的外貌,表明他生活簡樸。同時,詩人也指出道士是一個既難以親近又容易親近的人,有些神秘又接地氣。他們被人們推崇,因為人們都懷疑他們有超乎常人的仙術,但一旦去詢問,卻會讓人煩憂。
詩人還提到了道士對待浮蟻的態度,他們縱然眼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蟲子,卻也愿意聆聽它們的哭泣。這表明道士在修行中注重低微之物,了解它們的悲歡。
最后兩句“相逢先合手,渾似有前因”反映了詩人對道士的好感,他覺得與道士相見時,似乎是有某種緣分使他們相遇,所以那和道士初次相見時,會主動先握手。這些描寫表達了詩人對道士修行的仰慕和對神秘事物的好奇心。
賞析:
《贈李祐道人(一作贈道士)》以獨特的描寫方式展示了道士李祐的形象和魅力。通過抒發對道士生活和修行的低調和神秘的敬意,詩人勾勒出了道士這個群體的特點和神奇之處。詩中運用了對照的手法,由“難親復易親”和“疑有仙術,問著卻愁人”等反差的描寫使詩意更加深刻。此外,通過描寫道士對待浮蟻和麒麟的態度,詩人讓讀者領略到了道士修行中的低調與細致。整首詩凝練明快,喚起讀者對神秘事物和道士修行的好奇心,展示了唐代文人對仙術的浪漫幻想。
“曾云見泣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lǐ yòu dào rén yī zuò zèng dào shì
贈李祐道人(一作贈道士)
tà rōng fù āi chén, nán qīn fù yì qīn.
闒茸復埃塵,難親復易親。
jiē yí yǒu xiān shù, wèn zhe què chóu rén.
皆疑有仙術,問著卻愁人。
zhǐ shì dān fú yǐ, zēng yún jiàn qì lín.
只是耽浮蟻,曾云見泣麟。
xiāng féng xiān hé shǒu, hún sì yǒu qián yīn.
相逢先合手,渾似有前因。
“曾云見泣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