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去誰為侶”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去去誰為侶”全詩
去去誰為侶,棲棲力已充。
濁河高岸拆,衰草古城空。
必到華嚴寺,憑師問辨公。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送僧游五臺》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僧游五臺》是唐代詩人貫休創作的一首詩詞。它描繪了詩人羨慕和送別僧人游歷五臺山的情景。
詩中描寫了詩人羨慕僧人能夠游歷五臺山的生活,邀請僧人一同前往,表示愿意與僧人為伴。詩中的“羨師”意味著詩人對僧人修行的羨慕和敬仰,并以求取師長的教誨。他表示自己愿意以乞食的方式過活,即與僧人一同行腳討飯,共同度過艱苦的生活。詩人的“棲棲力已充”意味著他的內心已經充滿了追求佛法的決心。
然后,詩人描繪了一幅凄涼的景象,描述了濁河高岸被拆除,衰草覆蓋了古城,表達出世間的變遷和荒涼。詩人最后表示,他一定將前往華嚴寺,以求得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佛法修行。他決定憑借師長的智慧和辨識能力,向師父請教佛法的真諦。
整首詩詞以簡潔而質樸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僧人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對佛法的追求。同時,通過描繪景物的變遷和荒涼的景象,傳達了生命的無常和世間的變遷。這首詩詞的意境深遠,寓意深厚,反映了貫休自身對佛法向往的心情,也為人們提供了對世俗之事的深思和警示。
“去去誰為侶”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sēng yóu wǔ tái
送僧游五臺
xiàn shī yóu wǔ dǐng, qǐ shí zhí nián fēng.
羨師游五頂,乞食值年豐。
qù qù shuí wèi lǚ, xī xī lì yǐ chōng.
去去誰為侶,棲棲力已充。
zhuó hé gāo àn chāi, shuāi cǎo gǔ chéng kōng.
濁河高岸拆,衰草古城空。
bì dào huá yán sì, píng shī wèn biàn gōng.
必到華嚴寺,憑師問辨公。
“去去誰為侶”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