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灞陵陵畔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今日灞陵陵畔見”全詩
官竟不封右校尉,斗曾生挾左賢王。
尋班超傳空垂淚,讀李陵書更斷腸。
今日灞陵陵畔見,春風花霧共茫茫。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灞陵戰叟》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灞陵戰叟
劍刓秋水鬢梳霜,
回首胡天與恨長。
官竟不封右校尉,
斗曾生挾左賢王。
尋班超傳空垂淚,
讀李陵書更斷腸。
今日灞陵陵畔見,
春風花霧共茫茫。
中文譯文:
劍劃秋水,鬢梳霜,
回首望著胡天,怨恨長久。
官方竟然不授予右校尉的職位,
曾經在戰斗中同我一起挾持賢王。
尋找班超傳記,空懸淚珠,
讀著李陵的書更是讓我心腸斷裂。
今天在灞陵陵墓旁見到了這一切,
春風中迷蒙著花霧。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文學家貫休創作的一首詩詞,通過描繪灞陵的景色和戰斗中的遭遇,表達了作者對戰斗的無奈和對官方不賞識的失望。
詩的開頭描述了劍在秋水上劃過的場景,借以象征戰斗的殘酷和無情。接著,回首胡天,表達了作者對戰斗的長久恨意。胡天有時候在古代詩歌中指的是北方的敵人,可能暗指著與北方的戰斗。
詩的第三、第四句描述了作者在戰斗中的角色,作者不僅是一個士兵,還擔任著挾持賢王的任務。然而,盡管作者在戰斗中表現出色,卻并沒有得到給予他相應職位的賞識。
詩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了尋找班超傳記和讀李陵的書,這里暗示了作者對歷史的執念和對曾經的英雄的敬仰之情。然而,這些過往的故事只讓作者感到更加痛苦和失望。
最后兩句描述了作者在灞陵陵墓旁的所見所感,用春風花霧共茫茫來形容,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迷茫和對一切的淡漠。
整首詩情緒沉郁,表達了作者對戰斗的無力和對官方的失望,描繪了戰斗的殘酷和歷史的荒涼。同時,通過描述灞陵的景色和尋找過往英雄的經歷,以及對未來的茫然,表達了對過往榮耀的追憶和對未來的無奈。整個詩意悲涼,給人以憂傷的感覺。
“今日灞陵陵畔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à líng zhàn sǒu
灞陵戰叟
jiàn wán qiū shuǐ bìn shū shuāng, huí shǒu hú tiān yǔ hèn zhǎng.
劍刓秋水鬢梳霜,回首胡天與恨長。
guān jìng bù fēng yòu xiào wèi,
官竟不封右校尉,
dòu céng shēng xié zuǒ xián wáng.
斗曾生挾左賢王。
xún bān chāo chuán kōng chuí lèi, dú lǐ líng shū gèng duàn cháng.
尋班超傳空垂淚,讀李陵書更斷腸。
jīn rì bà líng líng pàn jiàn, chūn fēng huā wù gòng máng máng.
今日灞陵陵畔見,春風花霧共茫茫。
“今日灞陵陵畔見”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五潸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