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道思山心不切”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誰道思山心不切”全詩
誰道思山心不切,等閑盡出兩三峰。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偶然作》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蟬聲引出石中蛩,
寂寞門扃葉數重。
誰道思山心不切,
等閑盡出兩三峰。
譯文:
蟬聲引出石頭中的蛩鳴,
我孤寂的門扇上葉子層層疊疊。
誰說我對山的思念不深切,
平常時總能看到兩三座山峰。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孤寂的情感與對山的向往之情。首聯“蟬聲引出石中蛩”,蟬聲作為一個聲音的媒介,引發了作者對山中蛩鳴的思緒。接著,作者描寫了自己的孤寂:“寂寞門扃葉數重”,門扇的葉子層層疊疊,細膩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寂寞之感。
然而,作者在下聯回答了有人認為自己對山的思念不切的質疑:“誰道思山心不切”。作者迎合這種質疑的心理,回答說平常時總會看到“兩三峰”,以表示自己對山的思念是真切的。
整首詩以山為主題,通過一種間接的手法,間接地表現了作者對山的思念之情。在形式上,詩的語言簡練,節奏明快,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感受和內心情感的交融。整體上,這首詩通過對孤寂和思念的描繪,進一步表達了人對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內心世界的寂寞與回響的關系。
“誰道思山心不切”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ǒu rán zuò
偶然作
chán shēng yǐn chū shí zhōng qióng, jì mò mén jiōng yè shù zhòng.
蟬聲引出石中蛩,寂寞門扃葉數重。
shuí dào sī shān xīn bù qiè, děng xián jǐn chū liǎng sān fēng.
誰道思山心不切,等閑盡出兩三峰。
“誰道思山心不切”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