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珮鵲橋從此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珠珮鵲橋從此斷”全詩
珠珮鵲橋從此斷,遙天空恨碧云高。
分類:
作者簡介(蕭曠)
蕭曠,明末愛國將領。字逸然,湖北漢陽人。以武舉授黎、靖中軍都司。當時劉承胤為黎、靖參將,蕭曠是其屬下。從劉承胤征峒苗有功,歷升至副總兵。永歷朝升蕭曠總兵官都督同知,行黎、靖參將事,守靖州。永歷元年秋,武岡陷,劉承胤投降清朝。永歷皇帝南奔至靖州,蕭曠迎接,非常忠誠恭順。永歷很喜歡他,讓他隨自己逃往廣東,蕭曠奏:“臣職在守土,自當以死謝國恩,扈蹕非臣職也。臣以死捍靖。清軍當殺臣而后能進。”永歷走后,蕭曠修守具,召士兵,涕泣勸慰,勉以死守。劉承胤率兵至,召曠降。曠大罵,焚其書。俄而清兵大至,兵民驚潰,曠獨率內丁十余人登城射之。敵沖郭門入,曠短兵接,巷戰。力盡,遂遇害。
《與蕭曠冥會詩(蕭曠答詩)》蕭曠 翻譯、賞析和詩意
《與蕭曠冥會詩(蕭曠答詩)》是唐代詩人蕭曠所作的一首詩,詩中描繪了一種頹廢的心情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感。
詩中描述了紅蘭在盛開的時候,夭桃已經凋謝,自己卻還在尋找美好的事物,表露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珠珮和鵲橋都成為了過去,只能遙望天空中碧云高處,憾恨自己無法達到那些美好的事物。
這首詩的中文譯文可以是:
紅蘭吐艷間夭桃,
自喜尋芳數已遭。
珠珮鵲橋從此斷,
遙天空恨碧云高。
詩意和賞析上,詩人通過對紅蘭和夭桃的對比,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紅蘭雖然盛開,但它的美麗是短暫的,而夭桃已經凋謝,代表了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詩人在尋找美好事物的過程中,卻發現珠珮和鵲橋已經消失,無法再與之相會,只能遠望天空中高懸的碧云,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無法達到的憾恨之情。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和頹廢感,也反映了唐代晚期文人士人生的迷茫和困頓。詩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無法達到的憾恨,構成了這首詩的主旨,傳達了一種消極的情緒和對生活的思考。
“珠珮鵲橋從此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xiāo kuàng míng huì shī xiāo kuàng dá shī
與蕭曠冥會詩(蕭曠答詩)
hóng lán tǔ yàn jiān yāo táo, zì xǐ xún fāng shù yǐ zāo.
紅蘭吐艷間夭桃,自喜尋芳數已遭。
zhū pèi què qiáo cóng cǐ duàn, yáo tiān kōng hèn bì yún gāo.
珠珮鵲橋從此斷,遙天空恨碧云高。
“珠珮鵲橋從此斷”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四旱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