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王烝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皇王烝哉”全詩
遹求厥寧,遹觀厥成。
文王烝哉!文王受命,有此武功。
既伐于崇,作邑于豐。
文王烝哉!筑城伊淢,作豐伊匹。
匪棘其欲,遹追來孝。
王后烝哉!王公伊濯,維豐之垣。
四方攸同,王后維翰。
王后烝哉!豐水東注,維禹之績。
四方攸同,皇王維辟。
皇王烝哉!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皇王烝哉!考卜維王,宅是鎬京。
維龜正之,武王成之。
武王烝哉!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
武王烝哉!
文王有聲翻譯及注釋
翻譯
文王有著好聲望,如雷貫耳大名享。但求天下能安寧,終見功成國運昌。文王真個是明王!
受命于天我文王,有這武功氣勢旺。舉兵攻克那崇國,又建豐邑真漂亮。文王真個是明王!
挖好城壕筑城墻,作邑般配實在棒。不貪私欲品行正,用心盡孝為周邦。君王真個是明王!
文王功績自昭彰,猶如豐邑那垣墻。四方諸侯來依附,君王主干是棟梁。君王真個是明王!
豐水奔流向東方,大禹功績不可忘。四方諸侯來依附,大王樹立好榜樣。大王真個是明王!
落成離宮鎬京旁,在西方又在東方,在南面又在北面,沒人不服我周邦。大王真個是明王!
占卜我王求吉祥,定都鎬京好地方。依靠神龜定工程,武王完成堪頌揚。武王真個是明王!
豐水邊上杞柳壯,武王任重豈不忙?留下治國好策略,庇蔭子孫把福享。武王真個是明王!
注釋
⑴遹(yù):陳奐《詩毛氏傳疏》:“全詩多言‘曰’、‘聿’,唯此篇四言‘遹’,遹即曰、聿,為發語之詞。《說文》……引詩‘欥求厥寧’。從欠曰,會意,是發聲。當以欥為正字,曰、聿、遹三字皆假借字。”
⑵烝(zhēng):《爾雅》釋“烝”為“君”。又陸德明《經典釋文》引韓詩云:“烝,美也。”可知此詩中八用“烝”字皆為嘆美君主之詞。
⑶于崇:“于”本作“邘”,古邘國,故地在今河南沁陽。崇為古崇國,故地在今陜西戶縣,周文王曾討伐崇侯虎。
⑷豐:故地在今陜西西安灃水西岸。
⑸淢(xù):假借為“洫”,即護城河。
⑹棘(jí):陸德明《經典釋文》作“亟”,《禮記》引作“革”。按段玉裁《古十七部諧聲表》,棘、亟、革同在第一部,是其音義通,此處皆為“急”義。
⑺王后:第三、四章之“王后”同指周文王。有人將其釋為“周武王”,誤。
⑻公:同“功”。濯(zhuó):本義是洗滌,引申有“光大”義。
⑼翰:主干。
⑽皇王:第五、六章之“皇王”皆指周武王。辟(bì):陳奐《詩毛氏傳疏》認為當依《經典釋文》別義釋為“法”。
⑾鎬(hào):周武王建立的西周國都,故地在今陜西西安灃水以東的昆明池北岸。辟廱(bì yōnɡ):西周王朝所建天子行禮奏樂的離宮。
⑿無思不服:王引之《經傳釋詞》云:“無思不服’,無不服也。思,語助耳。”
⒀宅:劉熙《釋名》釋“宅”為“擇”,指擇吉祥之地營建宮室。“宅”是乇聲字,與“擇”古音同部,故可相通。
⒁芑(qǐ):同“杞”。芑、杞都是己聲字,古音同部,故杞為本字,芑是假借字,應釋為杞柳。
⒂仕:毛傳釋“仕”為“事”,古通用。
⒃“詒厥”二句:陳奐《詩毛氏傳疏》云:“詒,遺也。上言謀,下言燕翼,上言孫,下言子,皆互文以就韻耳。言武王之謀遺子孫也。”
文王有聲鑒賞
這首詩的主旨,前人多有闡述。清代學者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已經透露出西周開國君主文王、武王的業績所起的繼往開來的作用。在周族的漫長艱苦歷程中,最早是周始祖后稷被封于有邰(在今陜西武功),至十代孫公劉由有邰遷到豳(在今陜西邠縣),到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又從豳遷到岐山(在今陜西岐山),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在文王、武王父子兩代,文王繼承前代的功業,當了“西伯”,殷紂王分庭抗禮的地步,為滅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周武王秉承父志,又進一步擴展勢力,再建都于鎬京,終于完成了滅殷的統一大業。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武王的子孫面臨的是如何鞏固基業的問題。《文王有聲》末章說:“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正點明了這個要害問題,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有它的特色,可供借鑒:
(一)按時間先后順序謀篇布局。周文王、周武王同是西周開國的君主,但他們是父子兩代,一前一后不容含混,因之全詩共八章,前四章寫周文王遷豐,后四章寫周武王營建鎬京,讀之次序井然。詩題《文王有聲》是套用《詩經》的慣例,用詩的開頭第一句,但也很好體現出周武王的功業是由其父周文王奠定基礎的。
(二)同寫遷都之事,文王遷豐、武王遷鎬,卻又各有側重。“言文王者,偏曰伐崇‘武功’,言武王者,偏曰‘鎬京辟廱’,武中寓文,文中有武。不獨兩圣兼資之妙,抑亦文章幻化之奇,則更變中之變矣!”(方玉潤語)
(三)敘事與抒情結合,使全詩成為歌功頌德的杰作。前四章寫周文王遷都于豐,有“既伐于崇,作邑于豐”、“筑城伊淢,作豐伊匹”、“王公伊濯,維豐之垣”等詩句,敘事中寓抒情。后四章寫周武王遷鎬京,有“豐水東注,維禹之績”、“鎬京辟廱,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等詩句,也是敘事中寓抒情。特別是全詩八章,每章五句的最后一句皆以單句贊詞煞尾,贊美周文王是“文王烝哉”、“文王烝哉”、“王后烝哉”、“王后烝哉”,贊美周武王是“皇王烝哉”、“皇王烝哉”、“武王烝哉”、“武王烝哉”,使感情抒發得更強烈,可謂別開生面。
(四)巧妙運用比興手法,加強詩的形象感染力。如第四章“王公伊濯,維豐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維翰”四句,是以豐邑城垣之堅固象征周文王的屏障之牢固。第八章“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二句,是以豐水岸邊杞柳之繁茂象征周武王能培植人才、使用人才。
(五)全詩用韻也富于變化。每章的前四句用韻,或者是句句用韻,如第一章聲、聲、寧、成葉耕部韻;或者是隔句用韻,如第二章功、豐葉東部韻,第四章垣、翰葉元部韻,第五章績、辟葉錫部韻,第八章仕、子葉之部韻;或者是兩句一換韻,如第三章淢、匹葉質部韻,欲、孝葉幽部韻,第六章廱、東葉東部韻,北、服葉職部韻,第七章王、京葉陽部韻,正、成葉耕部韻。又每章最后一句以“哉”字結尾,是使用遙韻。
文王有聲創作背景
關于這首詩的寫作時代,因詩中所寫皆周文王、周武王之事,故東漢鄭玄的《詩譜》誤以為是文王、武王時之詩。朱熹《詩集傳》則將它斷為成王、周公以后之詩。《史記·周本紀》謂周武王死后,“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叛)周,公乃攝行政當國。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興正禮樂,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成王既崩,太子釗遂立,是為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諸侯,宣告以文、武之業以申之,作《康誥》。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措)四十余年不用。”《大雅·文王之聲》所言皆追述周文王、武王先后遷豐、遷鎬京之事,又最后一章點出“詒厥孫謀,以燕翼子”,這“子孫”當是周成王、周康王,所以可把此詩產生的時代確定在成、康之際。“皇王烝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én wáng yǒu shēng
文王有聲
wén wáng yǒu shēng, yù jùn yǒu shēng.
文王有聲,遹駿有聲。
yù qiú jué níng, yù guān jué chéng.
遹求厥寧,遹觀厥成。
wén wáng zhēng zāi! wén wáng shòu mìng, yǒu cǐ wǔ gōng.
文王烝哉!文王受命,有此武功。
jì fá yú chóng, zuò yì yú fēng.
既伐于崇,作邑于豐。
wén wáng zhēng zāi! zhù chéng yī yù, zuò fēng yī pǐ.
文王烝哉!筑城伊淢,作豐伊匹。
fěi jí qí yù, yù zhuī lái xiào.
匪棘其欲,遹追來孝。
wáng hòu zhēng zāi! wáng gōng yī zhuó, wéi fēng zhī yuán.
王后烝哉!王公伊濯,維豐之垣。
sì fāng yōu tóng, wáng hòu wéi hàn.
四方攸同,王后維翰。
wáng hòu zhēng zāi! fēng shuǐ dōng zhù, wéi yǔ zhī jī.
王后烝哉!豐水東注,維禹之績。
sì fāng yōu tóng, huáng wáng wéi pì.
四方攸同,皇王維辟。
huáng wáng zhēng zāi! hào jīng bì yōng, zì xī zì dōng, zì nán zì běi, wú sī bù fú.
皇王烝哉!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huáng wáng zhēng zāi! kǎo bo wéi wáng, zhái shì hào jīng.
皇王烝哉!考卜維王,宅是鎬京。
wéi guī zhèng zhī, wǔ wáng chéng zhī.
維龜正之,武王成之。
wǔ wáng zhēng zāi! fēng shuǐ yǒu qǐ, wǔ wáng qǐ bù shì? yí jué sūn móu, yǐ yàn yì zǐ.
武王烝哉!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
wǔ wáng zhēng zāi!
武王烝哉!
“皇王烝哉”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仄韻) 入聲五物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