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出自宋代曾鞏的《墨池記》, 詩句共9個字,詩句拼音為:qìng lì bā nián jiǔ yuè shí èr rì,詩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全詩

    《墨池記》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
    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
    又告于鞏曰:“愿有記”。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頭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墨池記翻譯及注釋

    熊江平

    翻譯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一塊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個池子低洼呈長方形,說是王羲之的墨池,這是荀伯子《臨川記》里說的。

      羲之曾經仰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精神,(現在說)這是羲之的(墨池)遺址,難道是真的嗎?當羲之不愿勉強做官時,曾經游遍東方,出游東海,在山水之間使他的心情快樂。莫非他在盡情游覽時,曾在這里停留過?羲之的書法,到晚年才特別好。那么他能達到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沒有能夠趕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學習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學習的功夫難道可以少下嗎?何況想在道德修養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邊,現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擔心墨池不能出名,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掛在屋前兩柱之間,又請求我說:“希望有一篇(墨池)記。”推測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愛別人的優點,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讓它埋沒,因而推廣到王羲之的遺跡呢?莫非也想推廣王羲之的事跡來勉勵那些學員吧?一個人有一技之長,就能使后人像這樣尊重他;何況那些品德高尚、行為端莊的人,遺留下來令人思慕的美好風范,對于后世的影響那就更不用說了!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注釋
    (1)臨川:臨川:宋朝的撫州臨川郡(今江西省臨川市)。
    (2)隱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隱然:不顯露的樣子。
    (3)臨:從高處往低處看,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樣子。
    (5)方以長:方而長,就是長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他是古代有名的大書法家,世稱“書圣”。茍伯子:南朝宋人,曾任臨川內史。著有《臨川記》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嘗為臨川內史,置宅于郡城東南高坡,名曰新城。旁臨回溪,特據層阜,其地爽塏(kǎi,地勢高而干燥),山川如畫。今舊井及墨池猶存。”
    (7)張芝:東漢末年書法家,善草書,世稱“草圣”。王羲之“曾與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dān,酷愛)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晉書·王羲之傳》)
    (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嗎,同“耶”。
    (10)方:當……時。
    (11)強以仕:勉強要(他)作官。王羲之原與王述齊名,但他輕視王述,兩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會稽內史時,朝廷任王述為揚州刺史,管轄會稽郡。羲之深以為恥,稱病去職,誓不再仕,從此“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
    (12)極東方:游遍東方。極,窮盡。
    (13)出滄海:出游東海。滄海,指東海。
    (14)娛其意:使他的心情快樂。
    (15)豈有:莫非。
    (16)徜徉肆恣:盡情游覽。徜徉,徘徊,漫游。肆恣,任意,盡情。
    (17)休:停留。
    (18)書:書法。
    (19)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別好。《晉書·王羲之傳》:“羲之書初不勝(不及)庾翼、郄愔(xìyìn),及其暮年方妙。嘗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嘆伏。”所能:能夠達到這步。
    (20)蓋:大概,副詞。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21)致,取得。天成:天然生成。
    (22)及:趕上。
    (23)豈其學不如彼邪:是不是他們學習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豈,是不是,表示揣測,副詞。學,指勤學苦練。
    (24)則學固豈可以少哉:那么學習的功夫難道可以少下嗎?則,那么,連詞。固,原來,本。豈,難道,表示反問,副詞。
    (25)深造道德:在道德修養上深造,指在道德修養上有很高的成就。
    (26)州學舍:指撫州州學的校舍。
    (27)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學、府學、州學都置教授,主管學政和教育所屬生員。
    (28)其:指代墨池。
    (29)章:通“彰”,顯著。
    (30)楹間:指兩柱子之間的上方一般掛匾額的地方。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31)揭:掛起,標出。
    (32)推:推測。
    (33)一能:一技之長,指王羲之的書法。
    (34)不以廢:不讓它埋沒。
    (35)因以及乎其跡:因此推廣到王羲之的遺跡。
    (36)推:推廣。
    (37)學者:求學的人。
    (38)夫: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
    (39)尚之如此:像這樣尊重他。尚,尊重,崇尚。
    (40)仁人莊士:指品德高尚、行為端莊的人。
    (41)遺風余思:遺留下來令人思慕的美好風范。余思,指后人的懷念。余,也是“遺”的意思。
    (42)被于來世:對于后世的影響。被,影響。
    (43)何如哉:會怎么樣呢?這里是“那就更不用說了”的意思。

    墨池記文言現象

    詞類活用
    ①池水盡黑。——名詞活用作動詞,變成黑色。
    ②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樂。
    ③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長處。

    特殊句式
    ①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判斷句。
    ②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介賓結構后置句。
    ③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介賓結構后置。
    ④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狀語后置。
    ⑤被于來世者何如哉!——賓語前置句

    墨池記鑒賞

      名為《墨池記》,著眼點卻不在"池“,而在于闡釋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學習的道理,以此勉勵學者勤奮學習。文章以論為綱,以記為目,記議交錯,綱目統一,寫法新穎別致,見解精警,確是難得之佳作。

      本文意在寫論,但發議之前,又不能不記敘與墨池有關的材料。否則,議論使無所附麗,顯得浮泛,失之空洞說教。如記之過詳,又會喧賓奪主,湮沒題旨。故作者采用了記議結合,略記詳論的辦法,以突出文章的題旨。開頭,大處落筆,以省險的筆墨,根據荀伯子《臨川記》所云,概活了墨他的地理位置、環境和狀貌: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同時,又根據王羲之仰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指出墨池得名的由來。其實,有關墨池的傳說,除《臨川記》所述之外,還有諸種說法,因本文的目的在于說理,不在于記池,所以皆略而未提。文辭之簡約,可謂惜墨如金。對于墨他的記敘,雖要言不煩,卻鋪設了通向議論的軌道。接著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離官場的一段生活經歷。據《晉書》記載,驃騎將軍王述,少時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羲之任會稽內史時,述為楊川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屬。后王述檢察會稽郡刑改,羲之以之為恥,遂稱病去職,并于父母墓前發誓不再出來做官。對于王羲之的這一段經歷,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強以仕"一語帶過,略予交代,隨之追述了王羲之隨意漫游,縱情山水的行蹤:“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恣肆,而又嘗自休于此邪?”這一段簡略追述,也至關重要。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脫塵超俗的思想,這是王羲之學書法的思想基礎和良好的精神氣質,不能不提。從結構上講,"又嘗自休于此邪"一語,用設問句式肯了王羲之曾在臨川學書,既與上文墨池掛起鉤來,又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依據。隨后,在記的基礎上,文章轉入了議:“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虞和《論書表》云:“羲之書在始末有奇,殊不勝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極。嘗以章草書十紙,過亮,亮以示翼。翼嘆服,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這說明王羲之晚年己與"草圣"張芝并駕齊驅,可見"羲之之書晚乃成"之說有事實根據,令人信服。那么,羲之書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是專心致志,勤學苦練的結果,而不是天生的。至此,原因,在于缺乏勤奮精神,進一步說明了刻苦學習的重要性。最后,又循意生發,引申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養上去,指出"深造道德",刻苦學習也是不可少的.就這樣,正面立論,反面申說,循意生發,一層深似一層地揭示了文章的題旨。然而,作者對題旨的開拓并未就此止步。在簡略記敘州學教授王盛向他素文的經過以后,文章再度轉入議論:"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這雖是對王君用心的推測,實則是作者作記的良苦用心.接著,又隨物賦意,推而廣之,進一步議論道:"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作者由王羲之的善書法之技,推及到"仁人莊士"的教化、德行,勉勵人們不僅要有"一能“,更要刻苦學習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養,從而把文意又引深一層。曾鞏是"正統派"古文家,文章的衛道氣息較濃厚,這里也明顯地流露了他衛道的傳統思想。

      在宋代以"記"為體裁的說理散文中,象《墨池記》這樣以記為附,以議為主的寫法還是不多見的。《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但這種"意“,不是靠發"議"表?達出來的,而是隨著山水相映、朝暮變比、四季變幻的自然景物描寫透露出來的;《岳陽樓記》的重心不在記樓,在于敞露個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在抒情方式上,作者采用的是觸景生情的方法,因而文章鋪排筆墨,以較鄉的篇幅寫了岳陽樓變幻莫測的景色.而《墨池記》用于記"池"的文字較少,議論文字卻很多。它不是在記敘之后再發議論,而是記事、議論錯雜使用,渾然一體。盡管議多于記,卻無斷線風韻,游離意脈之弊,讀來覺得自然天成。可以說《墨池記》脫盡了他人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徑。

    墨池記創作背景

      墨池在江西省臨川縣,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筆硯處。相傳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池邊習字,池水盡黑。曾鞏欽慕王羲之的盛名,于慶歷八年(1048)九月,專程來臨川憑吊墨池遺跡。州學教授(官名)王盛請他為“晉王右軍墨池”作記,于是曾鞏根據王羲之的軼事,寫下了這篇著名散文《墨池記》。

    墨池記賞析

      本文在寫作上采用夾敘夾議的方式。先記敘墨池的方位、形狀、傳聞,然后發表議論,接著記敘王羲之的軼聞,再議論后世之所以沒有人能夠比得上王羲之,是因為他們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并由此聯系到道德方面的深造修養。最后記敘學官王盛為推廣王羲之的事跡而采取的—系列措施,并對其用意發表議論,從而揭示出文章深刻的主題。

      這篇短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因小及大,小中見大,用小題目做大文章。題目是為墨池作記,據說這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滌筆硯之池,但實際上,傳為王羲之墨池舊跡的,還有浙江會稽等多處。從曾鞏此文“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的語氣來看,他對臨川墨池是否確為王羲之的真跡,也是抱著懷疑態度的。因此,他略記墨池的處所、形狀以后,把筆鋒轉向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說,并非“天成”,而是后天勤學苦練的結果。這是本文的第一層意思。這層意思緊緊扣住“墨池”題意,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結。作者由此進一步引申、推論:(一)學習書法是如此,“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從學習書法推及道德修養,強調都不是先驗的,而是后天獲得的;(二)從“人之有一能”尚且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將永遠影響后世。也從書法推及風節品德,從具體的書法家推及更廣泛的仁人志士,這是從他們對后人的影響來立論的。這兩點推論都極為自然,并非外加,表現了曾鞏思路的開闊,識見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寫作這類碑板文字,往往就事論事,粘著題義,不知生發、開掘的。這是本文的第二層意思。沈德潛評本文說:“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八大家文讀本》卷二十八)“題中”“題外”,即分別指上述兩層意思。

      更有說者,“題外”實在還在“題中”。這兩層意思不僅由小及大,從前者推出后者,順理成章;而且,從講書法到講道德,從講懷念書法家到追慕先德,都還是跟題意相扣的。為什么能這樣說呢?因為墨池舊址“今為州學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應“教授王君”的請求;王的目的又是“勉其學者”。所以,重點是一個“勉”字。于是,從學習書法到道德風節,自然是勉勵生員們的應有內容。如果死扣“墨池”,拘于一般題義,只講書法,倒反死于題下,甚至遠離作記本意了。所以,這第二層意思,就一般作法來說,是“題外”;就本文來說,實在還在“題中”。

      這篇短文的另一特點是多用設問句和感嘆句。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設問句五句:“豈信然邪?”“而又嘗自休于此邪?”“況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跡邪?”“以勉其學者邪?”“也”字句兩句:“荀伯子《臨川記》云也”,“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個感嘆句作結:“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這些句式的大量運用,使這篇說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嘆的情韻。特別是五個設問句,兼收停頓、舒展之功,避免一瀉無余之弊,低徊吟誦,玩索不盡。前人以“歐曾”并稱,在這點上,曾鞏是頗得歐陽修“六一風神”之妙的。

    墨池記賞析二

      《墨池記》是作者應撫州州學教授王盛之請而寫的,是作者的一篇流傳很廣的作品。文章從傳說中王羲之墨池遺跡入筆,寥寥數語,就將墨池的地理位置及來歷,交代得清楚明白,饒有生趣。王盛題“晉王右軍墨池”六字,并盛情邀約曾鞏作記,就是為了借助賢人名聲和遺跡,來顯揚本土人文景觀,宏揚本土文化意蘊。但是,曾鞏巧妙機智地借題發揮,撇下“墨池”之真假不著一言,而是重點論及王羲之本人,說明王羲之的成功取決于其后天的不懈努力,從而順理成章的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技藝尚且如此,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更應如此。

      文章思想并無新穎之處;但文中所說“深造道德”“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等等,體現了作者注意儒家道統的思想。文章也體現了作者講求行文布局,敘事條理清楚的特點。首段敘述墨池的處所、形狀和來歷,可謂簡而明。接著發為議論,先用揣測語氣含糊認可“故跡”,他略記墨池的處所、形狀以后,把筆鋒轉向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從“羲之之書晚乃善”的事實,說明一種技能的成功,是“以精力自致”的,并進而提出“深造道德”,更須努力。最后說明寫作緣由,并借“推王君之心”,提出“勉其學者”學習“仁人莊士”的寫作目的。談書法是“題中”之意,而談“道德”,談“仁人莊士之遺風”永垂后世,則屬“題外”之意。全篇因物引人,由人喻理,又據理誨人,逐層深入,說理透辟而態度溫和,頗見長者開導后生的儒雅氣度。文章一面敘事,一面議論。借事立論,因小見大,言近旨遠,十分切題。文中用了不少設問句,而實際意思是在肯定,因此話說得委婉含蓄,能引人深思。

      全文僅有三段,第一段的開頭,不求單刀直人,起筆扣題,而是著眼于整體,落墨于大處,表面上寫的全是新城,沒有一個字提到墨池,其實卻為我們粗線條地勾勒出墨池四周的地理環境,就像電影中的一個“全景鏡頭”。接著,作者收攏視線,縮小范圍,由大及小,最后才突現出墨池。“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日王羲之之墨池者,茍伯子《臨川記》云也。”寫到這里,題中“墨池”兩字方才正式寫出,又用“洼然而方以長”六個寧,勾勒出墨池的外形特征,讀者眼前頓時出現了墨池本身的“特寫鏡頭”。這里應該提出的是:“日王羲之之墨池者”這一判斷,是借古人茍伯子的口說出的,作者并不親自道破,寫法巧妙而富有情趣。傳說中的王羲之的墨池,除了臨川城東一處,此外還有多處,對于臨川墨池的傳說是否真實可靠,作者也僅僅是轉述茍伯子的《臨川記》的說法。之后用了“豈信然邪”這樣一個設問句:難道這是真的嗎?未加深論,這是作者寫法的又一巧妙之處。以上是文章的第一段。從地理位置、外形特點、得名緣由三個方面,扼要介紹了臨川墨池的有關情況,給人留下了清晰的整體形象。行文曲折有致,構思精巧縝密,讀來引人人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八個寧,說明了王羲之平時學書的刻苦專一,“費盡精力”,這就為下文的即事立論,提供了論據,埋下了伏筆。

      寫到這里,文章似乎可以順勢發展,進人議論了。可是作者并不急于要發表議論,而是在第二段的前半部分插進了一段回憶性的文字,追敘了王羲之的一段經歷。前四句通過王羲之不愿為官而“極東方,出滄海”,到處游覽的具體行動,刻畫出他厭惡渾濁官場,喜愛山水名勝,追求自在閑適生活的清高品格,同時又為引出“自休于此”作好準備;后兩句“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用設問推測的語氣,指出他曾到過臨川一帶,也就是間接解釋了臨川城東為什么會留下墨池遺跡的原因,補充說明了臨川墨池的來歷。

      經過對墨池位置、形狀、來歷等的簡要介紹,完成層層鋪墊之后,作者由敘述轉到議論,從墨池遺跡而生發出一番富有哲理的精辟論述:“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制者,非天成也。”這幾句意思是:王羲之的書法到晚年才達到精妙絕倫的程度。這才能是勤學苦練得來的,決不是天生就有的。王羲之是杰出書法家,素有“書圣”美名。但據《晉書·王羲之傳》所載,他的書法起初不比同時的書法家庾翼、郗喑高明,直到晚年才臻于精善,進人妙境。有一次庾翼見到他用草書寫的一封信,不由得大為驚嘆,認為可與“草圣”張芝爭勝。這里所謂“羲之之書晚乃善”,指的就是這一歷史事實。作者緊緊抓住“晚乃善”三字,作為立論的重要依據,這就抓到了問題的根本,因而無須旁征博引,多費筆墨,只用三言兩語,就順理成章地作出了“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制者,非天成也”的正確論斷,語氣委婉但又十分堅定。其論證之精警,文筆之簡潔,在古代散文中也算得上乘。為使文意進一步向縱深開闊,作者接著又用“然”字引出下文:“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后來的人沒有能趕得上王羲之的,莫非他們在學習方面所下的苦功不夠嗎?這樣看來,在學習上下的苦功是不能少的呵!更何況要在道德方面達到很高的成就呢?這一段是全文的中心,重點突出了一個“學”字。

      然而作者寫作的最終目的,又并非是單純強調學習,在他看來,提高道德修養,尤其重要。于是段末又用“深造道德”的學習尤不可廢。這里的“豈其學不如彼邪?”和“況欲深造道德者邪?”兩個疑問句式,都是表示完全肯定的語氣。文章第三部分,作者掉轉筆鋒,折回墨池本身,全文顯得風回路轉,波瀾起伏。“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二句,是說現在這里已經成為州學的校舍,這是補寫墨池的現狀,由此便自然引出了州學教授王盛索文的經過:“教授王君生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日:‘原有記”恐其不章’的“章”是“昭彰”的“彰”的假借字,意思是顯著、為人周知。“王右軍”,王羲之曾經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所以史稱“王右軍”。“楹”,就是房屋前面的柱了。“揭”,原意是揭示、高舉,這里引申為懸托。州學教授王盛擔心墨池來歷不能廣為人知,于是書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字,懸掛在楹柱之間,又對作者說,希望能寫一篇“記”。這幾句寫出了王盛對王羲之的表彰之意,還交代了《墨池記》的寫作緣起,文筆簡潔之極。在這以后,文章分作兩層,推究王盛這樣做的用心。第一層是:“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意思是說:我推測王君的心意,難道是由于他喜愛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讓他埋沒不聞,因而連他的遺跡也一并重視嗎?這就是王盛仰慕王羲之而言;第二層是:“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大意就是:莫非又是想借推廣王羲之的感人事跡,來勉勵那些州學生嗎?這一層是結合王盛的特殊身份,就勉勵求學者而發的。兩層意思全屬推測之詞,因而都沒有設問口氣,由此可見作者用筆精細,連微小之處也不輕易放過。“勉其學者”四字,一方面點出了王盛此舉的苦心,同時也是作者“記”的深意所在;再就結構而言,又可看作是上文“學豈可少”這一全文主旨的具體闡發。在推測王盛心意、點明寫作緣起的基礎上,作者即事生情,再次發表議論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風余思”指流傳下來的好作風好品德。“被于來世”指影響到后世。全文用“何如哉”三字作結非常妙,妙就妙在作者不把原意直接說破,而由讀者自己去體味,這就產生了意在言外、余味無窮的藝術效果。以“仁人莊士”的“遺風余思”必將長期流傳、產生深遠影響作結,這對當時的學子文人,具有強大的激勵作用,同時收到了深化主題的藝術功效。

      曾鞏在文章中,重在“論”而不在“記”,這種寫法似乎遠離題目,游離中心。然而,作者馬上將筆鋒一收,說王盛教授約自己作記,意圖可能就是要勸勉后學者應像王羲之一樣勤勉于學,不言放棄。這樣寫來不僅拔高了王盛的思想境界,而且使前文的發揮都成了題中之言,旨中之語了。前文一縱,此處一收,充分展示了作者藝術構思題是何等圓潤,何等緊密。最后一筆,更是激勵后學者的勸勉之辭:人有一技之長,尚且會受到后人發自內心的尊敬,那么,后人對品學兼優者會怎樣呢?其意不言而喻。

      從題目來看,《墨池記》屬于記敘古跡的那類“記”體散文,但是作者并未停留于對古跡本身的煩瑣記敘,而是充分發揮其長于說理的藝術才能,緊緊圍繞墨池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線索,一面記敘,一面議論,夾敘夾議,以議為主,無論記敘議論,都能揮灑自如。記敘部分既描寫了新城的方位、地勢、環境,又敘說了墨池的來歷,還介紹了王羲之的生活經歷,和他的理想情趣。生動別致,脈絡分明。所有記敘文字,又只是作為引出議論的陪襯和發端。議論部分文筆精煉,邏輯性很強。例如,作者依據王羲之書法“晚乃善”的史實,只用一個“晚”字,便理由充足地說明了王羲之的精湛筆藝,是“精力自制”,“非天成”的道理。至于后世沒有趕超過王羲之,也不是由于缺乏天才,而是“其學不如彼”,即主觀努力不如他,所以最后的結論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學豈可少”上,指出了問題的關鍵是刻苦學習的精神不能少。這樣作者只須三言兩語,便切中肯綮,收到點石成金之效;主旨一經點明,隨即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思索的余地。全文通過記敘、議論的交替出現,顯示出不斷起伏的層層波瀾,突出了勉人為學的鮮明主題,從而使得這篇“記”體散文,成為一篇文情并茂而又議論風生、結構謹嚴而又筆法活脫的優秀說理小品。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ò chí jì
    墨池記

    lín chuān zhī chéng dōng, yǒu dì yǐn rán ér gāo, yǐ lín yú xī, yuē xīn chéng.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
    xīn chéng zhī shàng, yǒu chí wā rán ér fāng yǐ zhǎng, yuē wáng xī zhī zhī mò chí zhě, xún bó zi lín chuān jì yún yě.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
    xī zhī cháng mù zhāng zhī, lín chí xué shū, chí shuǐ jǐn hēi, cǐ wèi qí gù jī, qǐ xìn rán xié? fāng xī zhī zhī bù kě qiáng yǐ shì, ér cháng jí dōng fāng, chū cāng hǎi, yǐ yú qí yì yú shān shuǐ zhī jiān qǐ qí cháng yáng sì zì, ér yòu cháng zì xiū yú cǐ xié? xī zhī zhī shū wǎn nǎi shàn, zé qí suǒ néng, gài yì yǐ jīng lì zì zhì zhě, fēi tiān chéng yě.
    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rán hòu shì wèi yǒu néng jí zhě, qǐ qí xué bù rú bǐ xié? zé xué gù qǐ kě yǐ shǎo zāi, kuàng yù shēn zào dào dé zhě xié? mò chí zhī shàng, jīn wèi zhōu xué shè.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
    jiào shòu wáng jūn shèng kǒng qí bù zhāng yě, shū' jìn wáng yòu jūn mò chí' zhī liù zì yú yíng jiān yǐ jiē zhī.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
    yòu gào yú gǒng yuē:" yuàn yǒu jì".
    又告于鞏曰:“愿有記”。
    tuī wáng jūn zhī xīn, qǐ ài rén zhī shàn, suī yī néng bù yǐ fèi, ér yīn yǐ jí hū qí jī xié? qí yì yù tuī qí shì yǐ miǎn qí xué zhě xié? fū rén zhī yǒu yī néng ér shǐ hòu rén shàng zhī rú cǐ, kuàng rén rén zhuāng shì zhī yí fēng yú sī bèi yú lái shì zhě hé rú zāi! qìng lì bā nián jiǔ yuè shí èr rì, zēng gǒng jì.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nbsp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平仄韻腳

    拼音:qìng lì bā nián jiǔ yuè shí èr rì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四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的相關詩句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出自曾鞏的 《墨池記》,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