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黃忽改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青黃忽改色”全詩
聞君好我甘,竊獨自雕飾。
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
芳菲不相投,青黃忽改色。
人倘欲我知,因君為羽翼。
分類: 詠物
橘柚垂華實注釋
柚:或作“櫾”,果名,橙類。首二句比喻自己本是懷才而隱居的人。委身:托身。“委身玉盤”,比喻投入仕途。
芳菲:香氣。
不相投:言不合意。以上二句是說橘柚具芳香而不能中人之意,比喻自己雖懷才而不見用,年華空擲。
欲我知:就是欲知我。末二句是說如有人注意到我,還借你的力量達到高飛的愿望。這是希望在位者推薦的意思。
橘柚垂華實鑒賞
開頭它就寫道:“橘柚垂華實,乃在深山側。”橘柚掛滿了美好的果實,但卻生長在深山旁.前著一“垂”字,見出佳果累累,后以一“乃”字轉折,見出所生非地、難為人知的遺憾。看來此橘并不“壹志”于“不遷”,而是覺得自己具備這樣的美質,就要見食、見用。“聞君好我甘,竊獨自雕飾。”這里用第一人稱了:聽說您喜好我的甘美,我就暗暗自個修飾起來。“君”,指某位享用者。這表現了橘為人知時的欣喜、投其所好的心計。一旦聽說就如此這般,也見出它的急不可待。由不為人知到為人知,這是橘的命運的一大轉折。“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果然得以進獻于某公了,托身于珍美光潔的玉盤中,更覺得殊榮莫比,這句順承前句,有一種如愿以償的快意。下句略作頓挫,說經歷年月期待主人品嘗,這既見它心情的迫切、專注,又微露主人的倦怠、冷淡,似有不祥的預兆。“芳菲不相投,青黃忽改色。”到底愿望還是落空了,主人不賞識它的美質。“芳菲”,是香氣,“青黃”,是美色,也就是《橘頌》所云“紛媼宜修”、“青黃雜糅”。一個“忽”字見出打擊的沉重。似為人知、終究還不見用,這又是一大轉折,也是它命運掙扎中的失敗。“人倘欲我知,因君為羽翼。”這兩句說,人們倘若要了解我,還得憑借您作介紹啊。這是在“青黃忽改色”時還希望主人見食,主人見食它才能廣為人知,若否,那就沒有指望了.這是它忍著滿腔的痛憤向主人懇求,見出心中的委屈、痛苦。此時它還沒有完全絕望,用語也顯得較委婉,可謂哀切。
通篇將橘人格化,除頭兩句外,都用第一人稱,讓橘自我表白,它的希冀,它的用心,它的頎喜,它的怨望,表現得很是真切。《橘頌》的橘還是居于客體位置,此處已為主體,就便于曲曲傳出它的內心了。此詩僅十句,組織得法,兩個波折,顯示了命運的掙扎情狀,也易動人觀感。這詩當是出身寒微的士人所作:他好不容易結識了一位顯貴,委身于這位顯貴的門下,期待引薦,但久不見動靜,因而不免焦灼、怨望,作此詩投獻,以期動其惻隱之心,這種志趣與屈原相較,自有高尚鄙俗之分,卻也是那個時代士人的常情常態。吏治的腐敗,察舉的荒謬,士人為求進身,只得投靠當權者。攀附請托,因人成事,是漢末吏治一大特征,所以有這種詩的出現,有“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的呼喊。
此詩在后代的詩壇上有一定的影響。鮑照《紹古辭七首》其一即模擬此詩,江淹《雜體詩·劉文學感遇》大半是化用此詩的語意,至唐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其七的“江南有丹橘”,也分明是這首古詩的遺響。這也見得此詩所揭橥的主題是帶有較大的普遍性,易于感發人意從而為人所仿效了。
“青黃忽改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ú yòu chuí huá shí
橘柚垂華實
jú yòu chuí huá shí, nǎi zài shēn shān cè.
橘柚垂華實,乃在深山側。
wén jūn hǎo wǒ gān, qiè dú zì diāo shì.
聞君好我甘,竊獨自雕飾。
wěi shēn yù pán zhōng, lì nián jì jiàn shí.
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
fāng fēi bù xiāng tóu, qīng huáng hū gǎi sè.
芳菲不相投,青黃忽改色。
rén tǎng yù wǒ zhī, yīn jūn wèi yǔ yì.
人倘欲我知,因君為羽翼。
“青黃忽改色”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