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樽坐含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金樽坐含霜”全詩
南關繞桐柏,西岳出魯陽。
寒郊無留影,秋日懸清光。
悲風橈重林,云霞肅川漲。
歲宴君如何,零淚沾衣裳。
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
一聞苦寒奏,再使艷歌傷。
作者簡介(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學家、散文家,歷仕三朝,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江淹少時孤貧好學,六歲能詩,十三歲喪父。二十歲左右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開始其政治生涯,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轉入建平王劉景素幕,江淹受廣陵令郭彥文案牽連,被誣受賄入獄,在獄中上書陳情獲釋。劉景素密謀叛亂,江淹曾多次諫勸,劉景素不納,貶江淹為建安吳興縣令。宋順帝升明元年(477年),齊高帝蕭道成執政,把江淹自吳興召回,并任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大受重用。
望荊山創作背景
據李善《文選注》記載,它是江淹將近三十歲時隨宋建平王劉景素赴荊州時所作。曹道衡先生也指出:“江淹在景素(劉景素)任荊州刺史前,久已在他幕下,不得稱‘奉義(慕義)’,且景素系由湘州赴任,江淹隨行,似乎亦不會提到鄂北的桐柏、魯陽等地名。”因此,他認為此詩當作于隨景素赴荊州之前,是詩人赴襄陽任雍州刺史劉休若巴陵王國左常侍時寫的。望荊山賞析
這首詩展示了楚地的蕭瑟秋景和詩人的旅途感傷。首二句交代了他到江、漢一帶任職,才首次看到荊山,而感嘆于它的廣袤、綿遠。奉義即慕義,對巴陵王表示敬慕,這是一種謙遜的說法。楚塞,指荊山,因其為古代楚國郢都的北邊屏障,故稱。這兩句開篇記游,點明到荊山的因由,從而引出下文,筆法干凈利落。
“南關”以下六句,全是寫景,切題“望”字。“南關”指荊山南端的關隘。“桐柏”,山名,界于信陽以西的河南湖北兩省之間。“西岳”,言荊山西端的峰嶺。“魯陽”,關名,在今河南省魯山縣西南。這二句說,荊山的南關要繞到桐柏山,其西端的峰嶺將伸出到魯陽關。這里緊接著上文“楚塞長”,加以夸張形容,極力寫出荊山伸展的地域之遙遠。其實,荊山距桐柏山和魯陽關都很遠,并不連接。詩人這樣寫,是以一種宏觀的眼光,總攬荊山大的形勢,也是為了表示旅途的漫長,從而創設一個與下文所抒發的深廣愁思相適應的空間境界。從藝術效果來看,也使詩的畫面氣象顯得壯闊。江淹寫景,時以“警遒”取勝,和謝朓有類似之處。這兩句,便使人感到有一種雄渾的氣勢,籠罩全詩。“寒郊”以下四句,展現出一幅荒涼清曠的深秋景色:郊野一片荒寒,木葉盡脫,見不到什么陰影;懸在空中的一輪秋日,發出的光輝也是慘淡清冷。這兩句繪光設色,語言精練,表現出詩人對于深秋獨特的感受和印象,令人感到一股凜冽寒氣從紙上撲面而來。“橈”,通“撓”,屈曲。秋風掠過,重重密林中的樹木竟然被吹刮得彎曲、俯伏,可以感到它們在掙扎、呻吟,由此可見風勢之猛烈。“風”上著一“悲”字,更給秋風涂染上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也令人竦然如聞秋風凄厲肅殺之聲。“云霞”句,寫江景,表現河水暴漲。在深秋,河流一般是不會漲水的,可是沮漳二水匯流,卻往往洪水迸發。詩人目睹其景,如實描繪。深秋洪水滔滔,已使人驚警異常,再加上云霞照映,更顯出水勢浩大,波濤慘白、渾黃。一個“肅”字傳達出其內心的強烈感受。這四句是全篇最精采之處。前兩句寫靜景,后兩句寫動態,動靜相生,有聲有色。“寒”、“懸”、“清”、“橈”、“悲”、“重”、“肅”、“漲”這一連串動詞和形容詞,都下得生動、精警、傳神,見出詩人寫景狀物、錘煉語言的功力。陳祚明評江淹詩長于“刻畫”,“蒼秀之句,頗亦邃詣”(《采菽堂古詩選》卷二十四),信然。
“歲晏”以下六句,集中抒寫由深秋肅殺之氣引出的悲愁之情。詩人先以“歲晏”二字總束上四句所寫時節景物,并帶起下面的抒情,章法嚴謹。“歲晏君如何”句中的“君”,是作者自嘆自問,意謂:時至深秋,一年將盡,我究竟打算怎么樣呢?“零淚染衣裳”是自答。一問一答,婉轉地傳達出內心悲愁。古代遷客騷人逢秋生悲,本是常事。但江淹如此悲不自勝,淚下之多,以至于衣濕如染,那就不是一句尋常的“羈旅之愁”可以了得的了。早些時候,他在建平王劉景素幕下,曾被人借端誣陷入獄。后來他在獄中寫了《詣建平王上書》,血淚交迸,自陳冤屈,這才得釋。陷身囹圄之冤,加上沉淪下僚的仕途失意,這一切郁積于心中的悲怨,此刻都因眼前的秋景而激發出來了。所以“零淚”一語,實在包含無限,沉痛莫比。“玉柱”以下四句,又借酒樂而進一步抒寫這番沉痛之情。柱,瑟的安弦部件,這里代指瑟;尊,酒器;“金”、“玉”皆形容其華貴。詩人此時或許正在荊山下某處的宴席上吧。玉柱金尊,這宴席亦不可謂不盛矣。但詩人心緒迷茫,使這一切豪華都成了徒然之設,琴瑟被棄置一旁,蒙上了夜晚的露水,連杯中美酒,也含著嚴霜,令人縱然不飲也生出凜然寒意。空、坐二字同義,都是“徒然”的意思。最后兩句,又寫在寒夜寂靜中,忽然有人奏起了描寫行役途中艱難景況的《苦寒行》樂曲,這曲悲歌尚未了,又有人唱起了《艷歌行》中的“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兄弟兩三人,流宕在他縣……”古語云:“一之為甚,其可再乎”。而今這愁悲之音卻“一”之“再”之,真教人情何以堪。全詩就在這感傷的音樂聲中緩緩拉上帷幕,情調悲惻哀婉,使讀者為之低回不已,黯然神傷。陳祚明評云:“末六句詞氣蕭瑟”。(《采菽堂古詩選》卷二四)足見這后六句抒情,也回蕩著悲涼秋氣,整首詩是情景融一的。
這首行旅詩的章法結構,仍大致沿襲謝靈運山水詩記游——寫景——抒情——悟理的模式,層次分明,只是已經去掉了玄理的尾巴。詩中用了大量的對句,其風氣也始于謝靈運,但遣詞造句已不像靈運那樣巉削、藻飾,而是顯得比較清秀自然。詩押“陽江”韻,音調清越明亮,也有助于悲傷感情的抒發。詩人善于抒寫悲愁的特點,在這首早期作品中,已經初步顯示了出來。
“金樽坐含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àng jīng shān
望荊山
fèng yì zhì jiāng hàn, shǐ zhī chǔ sāi zhǎng.
奉義至江漢,始知楚塞長。
nán guān rào tóng bǎi, xī yuè chū lǔ yáng.
南關繞桐柏,西岳出魯陽。
hán jiāo wú liú yǐng, qiū rì xuán qīng guāng.
寒郊無留影,秋日懸清光。
bēi fēng ráo zhòng lín, yún xiá sù chuān zhǎng.
悲風橈重林,云霞肅川漲。
suì yàn jūn rú hé, líng lèi zhān yī shang.
歲宴君如何,零淚沾衣裳。
yù zhù kōng yǎn lù, jīn zūn zuò hán shuāng.
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
yī wén kǔ hán zòu, zài shǐ yàn gē shāng.
一聞苦寒奏,再使艷歌傷。
“金樽坐含霜”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