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露夜侵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霧露夜侵衣”全詩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霧露夜侵衣,關山曉催軸。
君去欲何之?參差間原陸。
一見終無緣,懷悲空滿目。
分類: 惜別
作者簡介(吳均)
答柳惲注釋
①隴西:郡名,戰國時秦所設置。北魏時轄境約當今甘肅隴西縣一帶。飛狐:古來的要塞關隘,在今河北省淶源縣北、蔚縣南,古稱“飛狐之口”。柳贈吳詩有“夕宿飛狐關”句,即指此地。但兩人的詩都是借用古代地名,并非親歷其地。②這兩句說晝夜兼行,不避風寒。
③催軸:即催車上路。這兩句也是說曉行露宿,飽嘗風霜之苦。
④原陸:高原和平陸。這兩句是說,你這一去遠隔高原和平陸,究竟去到哪里呢?
⑤無緣:無由。這兩句是說,今后會面恐不容易,面對臨別之景,更覺滿目凄然。
答柳惲鑒賞
“清晨”二句是應柳詩“夕宿飛狐關,晨登磧礫坂”而來,設想分手之后,柳惲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隴西”是郡的名稱,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飛狐谷”即柳惲詩中所說的“飛狐關”,是古代的要塞關隘,在今河北省淶源縣,北跨蔚縣界,古稱“飛狐之口”。這兩句舉出兩個遙遠的地名,極言柳惲所去之地的遼遠。“隴西”與“飛狐谷”相去不啻數千里,但這里說朝發夕至,自是夸張之辭,形容柳惲的行旅匆忙,道途艱險。這兩句中用兩個具體的地名,給讀者以實在的感受;同時它又是想像的、夸張的,用了虛寫的手法,由虛實的結合,令詩意更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層嶺”四句想象柳惲旅途中的景象與經歷,極言其風霜霧露之苦。秋月照在層層的高嶺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風吹拂著高高的樹木,枯黃的樹葉紛紛飄零。“掃”字下得極有力,使人想見寒風陣陣,木葉盡脫的景象,渲染出了邊地秋天的蕭殺氣氛。因為是夜行,所以說霧露侵濕了衣衫,經過一夜的旅途顛頓,至天色拂曉時分,關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崢嶸的面貌,似乎在催促著行人快快前去。這里的“月”、“風”、“霧露”等天象與“層嶺”、“高木”、“關山”等景物結合起來構成了索莫而壯闊的畫面,“侵衣”、“催軸”則將人點綴其中,一幅“關山行旅圖”宛然在目,柳惲旅途的艱險與遼遠于此可見。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寫自己由分別而引起的悲哀。“君去”兩句以設問的形式說明友人遠去,去向那參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陸之間,正因為路途遙遠,因而最后說,今后會面恐不容易,舊時情景雖歷歷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傷,空懷追憶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問從描寫行旅而過渡到抒懷,極為自然。“參差”二字描寫高原平陸,也很形象,最后落實到送友,別情離緒,油然而生。
吳均是描寫山水的能手,他的詩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風格清新挺拔,此詩描述離情,卻能從想象中的旅況落筆,構思巧妙。詩中刻畫山川阻隔,風露凄涼,形象而準確,體現了詩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領。同時,詩的煉意煉字也都相當著力,如“寒風掃高木”之“掃”字,“霧露夜侵衣”之“侵”字,“關山曉催軸”之“催”字,都是錘煉得之,開了后代詩中“字眼”的風氣,令讀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風霜之苦,行程的匆遽無息,由此加強了詩的感染力,令離愁別緒更有了基礎,“一見終無緣,懷悲空滿目”,就不是無病呻吟了。
吳均的詩文后人以為“清拔有古氣”(《南史》本傳),即指出他的詩貌似信手寫來,卻不乏清新勁拔之氣。此詩的描述中就可見既遒練清勁,又古樸自然的風格,全詩一氣流走,似行云流水,自然寫來,卻不乏匠心,所以被后人視為一首成功的惜別之作。
“霧露夜侵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á liǔ yùn
答柳惲
qīng chén fā lǒng xī, rì mù fēi hú gǔ.
清晨發隴西,日暮飛狐谷。
qiū yuè zhào céng lǐng, hán fēng sǎo gāo mù.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wù lù yè qīn yī, guān shān xiǎo cuī zhóu.
霧露夜侵衣,關山曉催軸。
jūn qù yù hé zhī? cēn cī jiān yuán lù.
君去欲何之?參差間原陸。
yī jiàn zhōng wú yuán, huái bēi kōng mǎn mù.
一見終無緣,懷悲空滿目。
“霧露夜侵衣”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仄韻) 去聲五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