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向洛陽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遠向洛陽飛”全詩
北風尚嘶馬,南冠獨不歸。
去云目徒送,離琴手自揮。
秋蓬失處所,春草屢芳菲。
太息關山月,風塵客子衣。
作者簡介(江總)
江總(519~594)著名南朝陳大臣、文學家。字總持,祖籍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出身高門,幼聰敏,有文才。年十八,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參軍,遷尚書殿中郎。所作詩篇深受梁武帝賞識,官至太常卿。張纘、王筠、劉之遴,乃一時高才學士,皆對江總雅相推重,與之為忘年友。侯景之亂后,避難會稽,流寓嶺南,至陳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書侍郎。陳后主時,官至尚書令,故世稱“江令”。任上“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國政日頹,綱紀不立”(《陳書·江總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江總入隋為上開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蘇揚州)。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江總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
傳聞合浦葉,遠向洛陽飛。
北風尚嘶馬,南冠獨不歸。
去云目徒送,離琴手自揮。
秋蓬失處所,春草屢芳菲。
太息關山月,風塵客子衣。
譯文:
據傳合浦的葉子,已飛遠至洛陽。
北風依舊嘶馬聲,南方的冠冕卻不回歸。
別云的目送著去遠方的人,分離時手自巧揮琴。
秋天的蓬草已無定所,春草卻屢次繁芳盛開。
深深嘆息著關山上的明月,風塵中的客子衣衫。
詩意:
這首詩歌是南北朝時期江總寫給裴瓚的一首贊美之作。詩人以洛陽為背景,描繪了一個離別的場景。合浦葉子傳聞已飛遠至洛陽,北風嘶馬聲依舊,而南方的冠冕卻遲遲不回歸。離別之時,云中的目送者目送著遠行的人,琴手在分離時自巧揮琴。秋天的蓬草尋找不到自己的歸處,而春草卻屢次盛開,芳香彌漫。詩人深深嘆息著關山上的明月,感嘆著風塵中的客子衣衫。整首詩以寄托離別之情,表達了詩人對裴瓚的贊美和思念之情。
賞析:
這首詩歌用簡練而優美的語言,通過描寫離別和思念之情,表達了詩人對裴瓚的贊美和思念之情。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的手法,通過北風嘶馬聲與南方冠冕不歸的對比,表達了離別之苦和思念之情。另外,詩中的秋蓬和春草也是象征,表達了離別時的無定和思念時的盛開。整首詩語言簡潔,意蘊豐富,給人以深情和思考。
“遠向洛陽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cháng ān shǐ jì péi shàng shū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
chuán wén hé pǔ yè,
傳聞合浦葉,
yuǎn xiàng luò yáng fēi.
遠向洛陽飛。
běi fēng shàng sī mǎ,
北風尚嘶馬,
nán guān dú bù guī.
南冠獨不歸。
qù yún mù tú sòng,
去云目徒送,
lí qín shǒu zì huī.
離琴手自揮。
qiū péng shī chù suǒ,
秋蓬失處所,
chūn cǎo lǚ fāng fēi.
春草屢芳菲。
tài xī guān shān yuè,
太息關山月,
fēng chén kè zi yī.
風塵客子衣。
“遠向洛陽飛”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