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向此觸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向此觸目”出自宋代柳永的《臨江仙引》, 詩句共4個字,詩句拼音為:xiàng cǐ chù mù,詩句平仄:仄仄仄仄。

    “向此觸目”全詩

    《臨江仙引》
    上國。
    去客。
    停飛蓋、促離筵。
    長安古道綿綿。
    見岸花啼露,對堤柳愁煙。
    物情人意,向此觸目,無處不凄然。
    醉擁征驂猶佇立,盈盈淚眼相看。
    況繡幃人靜,更山館春寒。
    今宵怎向漏永,頓成兩處孤眠。

    作者簡介(柳永)

    柳永頭像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臨江仙引·上國翻譯及注釋

    翻譯
    我在華州,但現在要離開了。停下車駕,匆促地參加送別的筵席。只見河岸邊帶露珠的花朵似乎正在悲哀的哭泣,對面長堤上茂密的柳林也仿佛被憂愁籠罩。面對此景,觸目傷懷,那物的情狀、人的情緒無處不凄涼悲傷。
    醉意蒙蒙中仍持握韁繩騎馬佇立,飽含離情眼淚的雙眼,彼此相看,不忍離去。更何況這一離別,將是彩繡幃帳中人孤寂,山中館驛春夜寒。今宵將怎樣面對這漫漫長夜,一下子分居兩處,獨自而眠。

    注釋
    ⑴臨江仙引:詞牌名,柳永據《臨江仙》作引曲,《樂章集》注“南呂調”。雙調七十四字,上片十句兩仄韻、四平韻,下片六句三平韻。
    ⑵上國:泛指京都以西地區,此處指華州。
    ⑶去客:指離開陜西的人。
    ⑷飛蓋:車蓋。車行時蓋衣因風而飛動,故稱。此處代指車駕。促離筵(yán):匆促的離別筵席。
    ⑸綿綿:連續不斷的樣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⑹岸花啼露:岸邊的花上還帶著朝露。啼:啼哭。
    ⑺煙:薄薄的霧氣。
    ⑻觸目:目光所及。歐陽修《采桑子·平生為愛西湖好》:“歸來恰似遼東鶴,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
    ⑼征驂(cān):駕車遠行的馬。王勃《餞韋兵曹》:“征驂臨野次,別袂慘江垂。”
    ⑽繡幃:指閨閣。
    ⑾山館:山野驛館。
    ⑿怎:怎奈。向:語助詞。漏永:指夜長。漏,滴漏,是古代的計時器。

    臨江仙引·上國賞析

      “停飛蓋、促離宴。”“花啼露”、“柳愁煙”,“醉擁征驂猶佇立,盈盈淚眼相看。”離別在即,試問,這難舍難分之情有幾多、有多深?且看涕淚的鮮花、憂愁的柳林。為何“物情人意”皆“凄然”?因為這一離別,將是“繡幃人靜”、“山館春寒”,從此“兩處孤眠”!哀哉!這傷心的離別,不就是為了那該死的“蠅頭利祿”、“蝸角功名”(柳永《鳳歸云(向深秋)》)嗎!

      “花啼露”、“柳愁煙”為離情,“物情人意”皆“凄然”,這是人們常引用的那句經典詞論:“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又一注腳。

      在都城汴京,離人正與佳人依依道別。停在路邊的馬車,仿佛在催促離別酒宴上的那對即將分別的情侶。京城古道綿綿不盡。只見河岸邊帶露的花朵似乎正在悲哀的哭泣,對面長堤上茂密的柳林也仿佛被憂愁籠罩。面對此景,觸目傷懷,那物的情狀、人的情緒無處不凄涼悲傷。

      醉意蒙蒙中仍持握韁繩騎馬佇立,飽含離情眼淚的雙眼,彼此相看,不忍離去。更何況這一離別,將是彩繡幃帳人孤寂,山中館驛春夜寒。今宵將怎樣面對這漫漫長夜,一下子分居兩處,獨自而眠。

    臨江仙引·上國創作背景

      詞中言“上國。去客”,聯系到柳永生平,該詞創作年份應為慶歷七年,當時柳永離開陜西華州,去往蘇州為官。“停飛蓋、促離筵”,聯系到柳永當時的行程來看,此次筵席應該是在陜州舉行的,是陜州知州送別柳永之宴。“岸花啼露”則說明柳永當時是早晨離開陜州的。“長安古道”是指湖城至鞏縣包括古函谷關、崤山在內的一段路程。柳永經歷離別,有感于世事無常,作下此詞。

    臨江仙引·上國賞析二

      詞的上片寫離別之后的情景。“上國”二句,點明主題,寫離別之情。開端兩句都是二字短句,接下來的第三句雖為六字,卻需三字停頓一下,敘事的句子語勢富有節奏卻十分急促,化了詞人的行色匆匆,又與下句“長安古道綿綿”形成鮮明的對比。行色匆匆說明詞人與親人離別的時候也是短暫的,道途“綿綿”則又意味著難以再次相聚。詞的開端即通過敘事與寫景為全詞鋪設了濃重的悲劇氛圍。“岸花啼露”、“堤柳愁煙”是描繪離別之景,清代學者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里寫道:“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岸花”本是樂景,但是詞人卻以“啼露”修飾,頗有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的感覺,因為詞人“啼”、“愁”,所以他才會看到“岸花啼露”、“堤柳愁煙”。這里的“露”又象征著人的眼淚,“煙”象征著人的愁情。以景寫情,又移情于景,分不清是情還是景,這既是“物情”,又是“人意”。接下來的“物情人意”四字,下的十分精當,所營造的意境又極其凄絕、迷離,自是“向此觸目,無處不凄然”了。

      詞的下片轉而寫與妻子分別時的情景。過片換頭句寫臨分手的瞬間。“醉擁征驂猶佇立”,這時詞人已經喝醉了,坐在車上,詞人卻想“佇立”,想要留在此地,不想繼續走下去了,這是因為思念所致。“盈盈淚眼相看”,“盈盈”的淚水飽含著依依惜別的情意,這里其實也暗示了車子的走動,不然又怎會淚眼“盈盈”。當對方已經在視線中消失的時候,詞人又想到今次離別之后的孤寂,寫孤寂分別從雙方著筆:先寫妻子這邊,“況繡幃人靜”;后寫自己,“更山館春寒”。彼此一個在“繡幃”,一個在“山館”,但同樣是“人靜”、“春寒”。這是一組工穩的對偶句,“況”、“更”為領字,“人靜”、“春寒”是互文,遣詞造句極為考究。煞拍一韻合二處為一體,“今宵怎向漏永,頓成兩處孤眠”,同一個“今宵”,同樣的“漏永”,同樣的“孤眠”,也同樣是無可奈何,更是無法忍受的。

      詞的上片,時間、空間相對靜止,餞別之時、臨岐之地;下片時間、空間相對處于推移變化中,時間延長,空間擴展。時空設計上的匠心,把離情抒寫得既有濃縮的情致,又有綿長的余韻。

      這首《臨江仙引》在構思布局以至旨趣上,均頗為類似著名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但詞意較為高潔,較少纏綿細膩之狀,又沒有“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寥廊、“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雅,故而在意蘊豐厚上明顯遜于后者,其影響自然遠遠不及后者。

    “向此觸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ín jiāng xiān yǐn
    臨江仙引

    shàng guó.
    上國。
    qù kè.
    去客。
    tíng fēi gài cù lí yán.
    停飛蓋、促離筵。
    cháng ān gǔ dào mián mián.
    長安古道綿綿。
    jiàn àn huā tí lù, duì dī liǔ chóu yān.
    見岸花啼露,對堤柳愁煙。
    wù qíng rén yì, xiàng cǐ chù mù, wú chǔ bù qī rán.
    物情人意,向此觸目,無處不凄然。
    zuì yōng zhēng cān yóu zhù lì, yíng yíng lèi yǎn xiāng kàn.
    醉擁征驂猶佇立,盈盈淚眼相看。
    kuàng xiù wéi rén jìng, gèng shān guǎn chūn hán.
    況繡幃人靜,更山館春寒。
    jīn xiāo zěn xiàng lòu yǒng, dùn chéng liǎng chù gū mián.
    今宵怎向漏永,頓成兩處孤眠。

    “向此觸目”平仄韻腳

    拼音:xiàng cǐ chù mù
    平仄:仄仄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向此觸目”的相關詩句

    “向此觸目”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向此觸目”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向此觸目”出自柳永的 《臨江仙引·上國》,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