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樓窮遠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西北有樓窮遠目”全詩
吹斷相思曲。
情不足,西北有樓窮遠目。
憶苕溪、寒影透清玉。
秋雁南飛速。
菰草綠。
應下溪頭沙上宿。
分類: 憶秦娥
作者簡介(張先)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稱“張安陸”。天圣八年進士,官至尚書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間。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游。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
《憶秦娥(般涉調)》張先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憶秦娥(般涉調)》
參差竹。吹斷相思曲。
情不足,西北有樓窮遠目。
憶苕溪、寒影透清玉。
秋雁南飛速。菰草綠。
應下溪頭沙上宿。
中文譯文:
參差的竹。吹斷了相思的曲調。
情感不夠充實,向西北方看望那座遙遠的樓。
回憶起苕溪的景象,寒影透過清澈的玉色。
秋天的雁鳥南飛迅速。菰草呈現出綠色。
應當在溪頭下榻于沙灘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張先所作,題目為《憶秦娥(般涉調)》。詩中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表達內心情感,展現了詩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詩的開篇,以“參差竹”描繪了竹林的景象,將讀者帶入了一片靜謐的自然環境中。接著,詩人用“吹斷相思曲”來表達自己無法抒發思念之情的苦悶和無奈。這句話中蘊含著對遠方的思念,同時也暗示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無法言喻的情感。
接下來的兩句“情不足,西北有樓窮遠目”,表達了詩人情感的不足和對遠方的渴望。樓的存在象征著遠方,詩人希望能夠通過遠望來滿足內心的情感需求。這里的“情”指的是思念之情,而樓的遙遠則增加了思念的距離感和深度。
接著,詩人回憶起苕溪的景象,“憶苕溪、寒影透清玉”,描繪了溪水清澈見底,寒影透過水中的玉石之美。這一景象與前文的思念相呼應,折射出詩人內心的清幽和對美好回憶的追憶。
緊接著,“秋雁南飛速。菰草綠。”這兩句描述了秋天雁鳥南飛的景象和菰草綠意盎然的景色。秋天的離別和變遷成為了詩人內心情感的象征,而菰草的綠色則象征著生機和希望。
最后一句“應下溪頭沙上宿”,詩人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宿愿,希望能夠在溪水旁邊的沙灘上留宿。這里的“應”暗示了對自然的回應和對情感寄托的期待。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內心情感的表達,展現了詩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能夠通過回憶和遠望來滿足內心情感需求的愿望。詩中的意象和表達方式簡潔而凝練,給人以深沉和富有情感的印象。
“西北有樓窮遠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ì qín é bān shè diào
憶秦娥(般涉調)
cēn cī zhú.
參差竹。
chuī duàn xiāng sī qǔ.
吹斷相思曲。
qíng bù zú, xī běi yǒu lóu qióng yuǎn mù.
情不足,西北有樓窮遠目。
yì tiáo xī hán yǐng tòu qīng yù.
憶苕溪、寒影透清玉。
qiū yàn nán fēi sù.
秋雁南飛速。
gū cǎo lǜ.
菰草綠。
yīng xià xī tóu shā shàng sù.
應下溪頭沙上宿。
“西北有樓窮遠目”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