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到明垂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蠟燭到明垂淚”全詩
惟有擘釵分鈿侶,離別常多會面難。
此情須問天。
蠟燭到明垂淚,熏爐盡日生煙。
一點凄涼愁絕意,謾道秦箏有剩弦。
何曾為細傳。
分類: 破陣子
作者簡介(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破陣子》晏殊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破陣子》
作者:晏殊(宋代)
朝代:宋代
海上蟠桃易熟,
人間好月長圓。
惟有擘釵分鈿侶,
離別常多會面難。
此情須問天。
蠟燭到明垂淚,
熏爐盡日生煙。
一點凄涼愁絕意,
謾道秦箏有剩弦。
何曾為細傳。
中文譯文:
海上的蟠桃很快成熟,
人間的明月常常圓滿。
唯有擘開頭飾釵分開了兩個相愛的人,
分離經常伴隨著許多困難的重逢。
這種情感只有問問上天。
蠟燭燒到天明時淚水滴下,
香爐燒盡了一天仍然冒著煙。
一絲凄涼的愁絕意,
無謂地說起秦箏還有剩下的琴弦。
從未有人細細傳述過這些感受。
詩意和賞析:
《破陣子》是晏殊的一首抒發離別之情的詩詞。詩中以自然景物和物象來表達人們離別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詩的開頭,用海上蟠桃易熟、人間好月長圓的描寫,暗示了時間的流轉和人生的變化。海上的蟠桃易熟,象征著美好的事物易逝,而人間的好月則寓意著美好和圓滿。這兩句表達了人們對于美好時光和幸福的向往。
接下來的兩句“惟有擘釵分鈿侶,離別常多會面難”,寫出了詩人和愛人的離別之痛。擘釵分鈿侶指的是兩個相愛的人分開,離別之后的重逢常常困難重重。這里表達了離別的辛酸和無奈,也描繪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葛。
詩的最后一句“此情須問天”,表明詩人對于離別和困難的面對,只能向天問詢,沒有答案,無法解決。這是一種對于人生和命運的無奈和無法抗拒的感嘆。
下半部分的兩句“蠟燭到明垂淚,熏爐盡日生煙”,通過描寫蠟燭燃盡和熏爐冒煙,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悲傷和憂愁。蠟燭到明垂淚,象征著寂寞和無盡的哀傷,熏爐冒煙則增添了一種凄涼的氛圍。
最后兩句“一點凄涼愁絕意,謾道秦箏有剩弦。何曾為細傳”,描寫了詩人的愁思和憂慮。一點凄涼愁絕意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悲傷和無奈,謾道秦箏有剩弦則表示自己的感受無法細細傳述,無法言盡心中的情感。
整首詩通過自然景物和物象的描繪,以及對離別和困難的抒發,表達了詩人對于離別的痛苦和無奈的感受。詩中的意象深刻而凄美,通過對時間、自然和人情的描繪,傳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和對于人生無常的思考。同時,詩中的離別主題也反映了宋代社會中人們經歷的離散和動蕩,具有一定的時代背景意義。
“蠟燭到明垂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ò zhèn zi
破陣子
hǎi shàng pán táo yì shú, rén jiān hǎo yuè cháng yuán.
海上蟠桃易熟,人間好月長圓。
wéi yǒu bāi chāi fēn diàn lǚ, lí bié cháng duō huì miàn nán.
惟有擘釵分鈿侶,離別常多會面難。
cǐ qíng xū wèn tiān.
此情須問天。
là zhú dào míng chuí lèi, xūn lú jǐn rì shēng yān.
蠟燭到明垂淚,熏爐盡日生煙。
yì diǎn qī liáng chóu jué yì, mán dào qín zhēng yǒu shèng xián.
一點凄涼愁絕意,謾道秦箏有剩弦。
hé zēng wèi xì chuán.
何曾為細傳。
“蠟燭到明垂淚”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