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別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長亭別宴”全詩
香塵已隔猶回面。
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
斜陽只送平波遠。
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作者簡介(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踏莎行·祖席離歌翻譯及注釋
翻譯
餞行酒席上唱完離別的悲歌,亭中散了離別的飲宴,香塵遮住了視線,離人仍頻頻回首。送行人的馬隔著樹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隨著江波漸去漸遠。
畫閣上我黯然魂消,上高樓望斷天涯,夕陽下只見江波無邊無垠。人世間無窮無盡的是離愁,我的心要飛到天涯地角尋他個遍。
注釋
⑴踏莎(suō)行:詞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長春”“踏雪行”“平陽興”“踏云行”“瀟瀟雨”等。雙調小令,《張子野詞》入“中呂宮”。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韻。四言雙起,例用對偶。
⑵祖席:古代出行時祭祀路神叫“祖”。后來稱設宴餞別的所在為“祖席”。
⑶長亭:旅途中的驛站,為送別之地。
⑷香塵:地上落花很多,塵土都帶有香氣,因稱香塵。
⑸棹:同“櫂”,劃船的槳。長的叫櫂,短的叫楫。這里指船。
⑹兩句是說“居人”在樓閣之上遙念“”行人。
⑺尋思:不斷思索。兩句是說從連接到天邊的水波,引出無邊無際的離愁,而有“思繞天涯”的感覺。
踏莎行·祖席離歌賞析
《踏莎行·祖席離歌》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作品,被選入《宋詞三百首》。此詞詠別情。上片寫餞行的情景,開始寫送別場面,然后分別從居者、行者兩方面寫離情,一方面表現居者依依難舍,另一方面敘寫行人不忍離去;下片單從居者方面寫對行者的思念,因行者從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緊扣水波寫。全詞融情于景,情境如畫,勾勒出一幅春江送別圖,語言含蓄婉轉、平易而意旨深曲。
此詞起二語,寫在餞行的酒席上別情依依。“離歌”與“別宴”同屬一事,而“別宴”又與“祖席”意同。此處不避重復,是為了強調送別的場面。“香塵”句,寫剛分手時的情景:落花滿地,塵土也帶有芬芳的氣息,已隔著漠漠的香塵,彼此還一再含情回顧。“回面”,雖未點明是“居人”還是“行人”,但可以想見雙方都繾綣纏綿,不忍別去。四、五句從送者與行者分別寫來,兩相對照,令人尤難解頤。盡管頻頻回望對方,總有不能再看到的時候。一個小樹林,隔斷了人的視線,那馬兒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長嘶,而“行人”已乘船漸行漸遠,終于隨著江流的曲折而隱沒不見了。馬嘶、棹轉,從側面襯托出別情之深。
過片兩句,寫“居人”登上畫閣,不禁黯然魂消,憑倚高樓,獨自含愁極望,惟見江波映照著落日余輝,伸展向遙遠的天邊,徒令人增添別恨而已。居人登樓,只是惘惘離懷,有所不甘,并不必為了繼續目送行舟。詞語不粘不脫,有悠然遠意。
時間上,下片與上片亦不一定緊密銜接,登樓極目,只是別后的情事,遙念行人,無時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極恨極而又無可奈何,語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寫別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遠”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縱自己的想象,讓此情隨波而去,繞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無窮無盡的離愁,意境本已深遠,再以“天涯地角”補足之,則相思相望之情幾趨極致。
此詞寫餞別相送及別后的懷思,均情景逼真,含蘊無盡。如一幅丹青妙手繪的春江送別圖,令讀者置身其間,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繾綣深情。
“長亭別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à suō xíng
踏莎行
zǔ xí lí gē, cháng tíng bié yàn.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
xiāng chén yǐ gé yóu huí miàn.
香塵已隔猶回面。
jū rén pǐ mǎ yìng lín sī, xíng rén qù zhào yī bō zhuǎn.
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huà gé hún xiāo, gāo lóu mù duàn.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
xié yáng zhǐ sòng píng bō yuǎn.
斜陽只送平波遠。
wú qióng wú jìn shì lí chóu, tiān yá dì jiǎo xún sī biàn.
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長亭別宴”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