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干十二獨憑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欄干十二獨憑春”全詩
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
那堪疏雨滴黃昏。
更特地、憶王孫。
作者簡介(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少年游·欄干十二獨憑春翻譯及注釋
翻譯
春天的日子,獨自憑欄遠眺,倚遍了一個個欄桿。這是一個晴日,碧綠的芳草綿延,與天邊的云彩相連。放眼遠處,遼闊無際,千里萬里,時令正是盛春的二月三月間,遠行之人啊,你去也,行色匆匆,令我愁苦無窮。
謝家池塘邊,江淹浦的岸邊,獨自吟詩頌苦。怎能承受喲,黃昏時節,又飄落幾點疏疏的雨滴,更何況,此時此地,又想起了遠行之人。
注釋
①少年游:詞牌名,始見于晏同叔《珠玉詞》。又名少年游令、小闌干、玉臘梅枝。《詞譜》卷八調見《珠玉詞》,因詞有‘長似少年時’句,取以為名。
②獨憑春:春天時獨自倚欄遠眺。
③晴碧:指藍天下的青草。
④謝家池:據《南史·惠連傳》載,族兄靈運激賞惠連之才思,嘗于永嘉西堂思詩競不成,忽夢見惠連,即得句云:“池塘生春草。”
⑤江淹浦:指別離之地。指南朝文學家江淹作《別賦》描摹各種類型的離別情態。
⑥吟魄:指詩情、詩思。離魂:指離別的思緒。
⑦王孫:公子,指遠游之人。
少年游·欄干十二獨憑春賞析二
此詞借詠春草而賦別,抒寫離別相思之情。詞的上片寫主人公憑欄遠眺的感受,引出離別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離別相思的典故,使離愁別緒進一步深化。全詞以寫意為主,全憑涵泳的意境取勝。
詞從憑欄寫入。“春”字點出季節,“獨”字說明孤身一人。當春獨立,人之了無意緒可知。“欄干十二”,著一“憑”字,表示憑遍了十二欄干。李清照詞:“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點絳唇》)辛棄疾詞:“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種動作性的描繪。這里說欄干十二,一一憑遍,說明詞中人物憑眺之久長、心情之焦切。這一句不只點出了時、地、人,還寫了人物的處境、動作和情態。
“晴碧遠連云”承上句憑欄所見,以“晴碧”著色,正面詠草。江淹《別賦》云:“春草碧色”。晴則色明。“遠連云”,是說芳草延伸,至目盡處與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見絕句》:“草色連云人去住。”可見此景確實關乎別情。
寫景如畫,亦有點染之法,即先點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著意渲染之。“晴碧”句是“點”, “ 千里”兩句為“染”。“千里萬里”承“遠連云”,從廣闊的空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的綿延無垠。 “二月三月”應首句一個“春”字,從“草長”的時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將人、景綰合,結出不勝離別之苦的詞旨,并開啟了下片的抒情。“行色”總括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連天之景這一遠行的象征。這種景象在傷離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贈苦痛,因為引起了對遠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來詠物抒情。“謝家池上”,指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這首詩是詩人有感于時序更迭、陽春初臨而發,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別賦》描摹各種類型的離別情態,其中直接寫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因為賦中又有“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所以歐詞中出現“江淹浦”與“離魂”字面。
接著“那堪”一句用景色的變換,將此種不堪離愁之苦的感情再翻進一層。“疏雨滴黃昏”,則是黃昏時分的雨中之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人知和靖《點絳唇》、圣俞《蘇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闋為詠春草絕調結拍“更特地憶王孫”, “更”與“那堪”呼應,由景入情,文意連貫而下。 “憶王孫”本自“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至此,確知詞之主人公是思婦無疑。她于當春之際,獨上翠樓,無論艷陽晴空,還是疏雨黃昏,她總是別情依依,離夢纏繞。宋詞之由婉約到豪放,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歐公乃是這一過程中一位承先啟后的人物。這一點,在此詞中有集中體現。從藝術上看,此詞境界遼遠闊大,語言質樸清新,與一般描寫離別相思之苦的婉約詞已有所區別。
少年游·欄干十二獨憑春賞析一
此詞借詠春草而賦別,抒寫離別相思之情。詞的上片寫主人公憑欄遠眺的感受,引出離別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離別相思的典故,使離愁別緒進一步深化。全詞以寫意為主,全憑涵泳的意境取勝。
詞從憑欄寫入。“春”字點出季節,“獨”字說明孤身一人。當春獨立,人之了無意緒可知。“欄干十二”,著一“憑”字,表示憑遍了十二欄干。李清照詞:“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點絳唇》)辛棄疾詞:“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種動作性的描繪。這里說欄干十二,一一憑遍,說明詞中人物憑眺之久長、心情之焦切。這一句不只點出了時、地、人,還寫了人物的處境、動作和情態。“晴碧遠連云”承上句憑欄所見,以“晴碧”著色,正面詠草。江淹《別賦》云:“春草碧色”。晴則色明。“遠連云”,是說芳草延伸,至目盡處與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見絕句》:“草色連云人去住。”可見此景確實關乎別情。寫景如畫,亦有點染之法,即先點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著意渲染之。“晴碧”句是“點”, “ 千里”兩句為“染”。“千里萬里”承“遠連云”,從廣闊的空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的綿延無垠。 “二月三月”應首句一個“春”字,從“草長”的時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滋生之盛。“行色苦愁人”句將人、景綰合,結出不勝離別之苦的詞旨,并開啟了下片的抒情。“行色”總括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連天之景這一遠行的象征。這種景象在傷離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贈苦痛,因為引起了對遠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來詠物抒情。“謝家池上”,指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這首詩是詩人有感于時序更迭、陽春初臨而發,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別賦》描摹各種類型的離別情態,其中直接寫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因為賦中又有“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所以歐詞中出現“江淹浦”與“離魂”字面。接著“那堪”一句用景色的變換,將此種不堪離愁之苦的感情再翻進一層。“疏雨滴黃昏”,則是黃昏時分的雨中之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人知和靖《點絳唇》、圣俞《蘇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闋為詠春草絕調結拍“更特地憶王孫”, “更”與“那堪”呼應,由景入情,文意連貫而下。 “憶王孫”本自“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至此,確知詞之主人公是思婦無疑。她于當春之際,獨上翠樓,無論艷陽晴空,還是疏雨黃昏,她總是別情依依,離夢纏繞。宋詞之由婉約到豪放,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歐公乃是這一過程中一位承先啟后的人物。這一點,在此詞中有集中體現。從藝術上看,此詞境界遼遠闊大,語言質樸清新,與一般描寫離別相思之苦的婉約詞已有所區別。
這首小令是歐陽修的名作。它與林通的《點絳唇》“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梅堯臣的《蘇幕遮》“露堤平,煙墅杳”,并稱為詞中歌詠春草的三闋絕調。但是王國維認為,其上片“語語都在目前”,是成功的,而下片則是失敗的。事實也確是如此。上片以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三月春色的美妙圖畫。作者意在詠草而著墨于人,寫一深閨少婦,憑欄遠眺,睛川歷歷,碧草連天,她的心也隨之飛向天涯,系念著遠行的親人。這里直接寫草的雖然只有“暗碧”一句,但讀者卻從少婦的思緒中感受到萋萋芳草,綠遍天涯了。象這樣寫無情草木映入思婦之眼,融進離人之情,就不僅境界廣遠,而且真切動人。下片呢?還是緊扣春草來寫的,但卻連用了三個典故。謝靈運《登池上樓》詩中,有一名句為“池塘生春草”,這里就用“謝家池上”暗指春草;又因為江淹《別賦》里寫道:“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所以“江淹浦畔”,也是暗指春草;另外,《楚辭·招隱上》中又有“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詞中疏雨黃昏,更憶王孫云云,便由此化來,說的還是春草,然而,這三個涉及春草的典故所出的三篇作品,所寫的生活境遇,思想情感,是各不相同的。雖然同樣描繪了春草,但三者的具體意蘊卻差別很大,把它們堆砌在一起,既不能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也沒有表達出真切的情感。不知典故出處的人,讀來固然不知所云;知道典故出處的人,也只懂得下片事事都說春草,除了感到由辭采、聲律帶來的低度的形式之美以外,很難與作者的情感共鳴。總之,這首小令的上、下片,創造了兩種不同的審美境界,給予人兩種不同的審美感受。這在人們以詩詞為對象的審美活動中,具有普遍的意義。它雖然早就引起了中國古代理論家們的注意,但直到王國維才用一對相反的審美概念對它作出了理論概括,這就是所謂“隔”與“不隔”。王國維說: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了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游》詠春草上半閡……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寫情如此,方為了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寫景如此,方為不隔。(《人間詞話》第40、41條)
少年游·欄干十二獨憑春創作背景
北宋時期,詞人歐陽修為了歌詠春草同時又兼涉離愁,故寫下了這首詞。“欄干十二獨憑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ào nián yóu
少年游
lán gàn shí èr dú píng chūn, qíng bì yuǎn lián yún.
欄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
qiān lǐ wàn lǐ, èr yuè sān yuè, xíng sè kǔ chóu rén.
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xiè jiā chí shàng, jiāng yān pǔ pàn, yín pò yǔ lí hún.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
nà kān shū yǔ dī huáng hūn.
那堪疏雨滴黃昏。
gèng tè dì yì wáng sūn.
更特地、憶王孫。
“欄干十二獨憑春”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