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萄深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蒲萄深碧”全詩
猶自帶、岷峨云浪,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
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
江表傳,君休讀。
狂處士,真堪惜。
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
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愿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滿江紅·江漢西來注釋
⑴西來:對鄂州來說,長江從西南來,漢水從西北來,這里統稱西來。⑵高樓:據本詞末句看,是指武昌之西黃鶴磯頭的黃鶴樓。葡萄深碧:寫水色,作者《南鄉子》:“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蒲萄漲淥醅。”李白《襄陽歌》說“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
⑶這句是說岷山、峨嵋山上的雪,在夏天溶化,流入長江。李白詩:“江帶岷峨雪。”(《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⑷錦江:在四川,流入長江,是岷江支流。全句用杜甫《登樓》詩:“錦江春色來天地。”
⑸南山:即陜西終南山。遺愛:地方官去任時,稱頌他有好的政績,美之曰“遺愛”。朱壽昌曾任陜州(終南山區)通判。通判亦稱通守。
⑹劍外:即劍南(劍門山以南),四川的別稱。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說:“劍外忽聞收薊北”,是以京師長安為中心,將四川作為劍外,唐時在此置劍南道。作者是蜀人,故自稱劍外思歸客。
⑺風物:風土人物。
⑻江表傳:書名,已不存。在陳壽《三國志》中還可間接看到它的一些內容,是漢末群雄割據和三國時吳國的人物事跡。
⑼狂處士:指禰衡,他字正平,漢末平原人。少時有才學而又恃才傲物。孔融幾次將他推薦給曹操,因受歧視而大罵曹操,被送到荊州刺史劉表處,亦不肯容納,又被送到江夏(今湖北漢陽),為江夏太守黃祖所殺。處士:指有才德而不出來做官的人。
⑽鸚鵡洲:禰衡寫過一篇《鸚鵡賦》。衡死后,葬在漢陽西南的沙洲上,后人因稱此洲為鸚鵡洲。兩句惋惜禰衡已死,如今鸚鵡洲上,只見葦花在風中搖曳,發出瑟瑟之聲。底事:何事。
⑾飄忽:指時光易逝,人事無常。這句說忌才的曹操、黃祖都飄然逝去。曹操曾封為魏公,故稱為曹公。
⑿使君:指朱壽昌。謫仙:指李白。唐賀知章看到李白文章,嘆道:“子,謫仙人也。”(見《新唐書·李白傳》)
⒀追黃鶴:李白《贈韋使君》詩說:“我且為君槌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赤壁爭雄如夢里,且須歌舞寬離憂。追:勝過,趕上。全句說要朱守昌寫詩超過李白的這首“黃鶴詩”。
滿江紅·江漢西來賞析
此詞是作者貶居黃州期間寄給時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詞中既景中寓情,關照友我雙方,又開懷傾訴,談古論今。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達意,既表現出朋友間的深厚情誼,又在發自肺腑的議論中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詞中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言直意紆,表達出蒼涼悲慨、郁勃難平的激情。
上片由景及情。開篇大筆勾勒,突兀而起,描繪出大江千回萬轉、浩浩蕩蕩、直指東海的雄偉氣勢。江漢,即長江、漢水。長江、漢水自西方奔流直下,匯合于武漢,著名的黃鶴樓在武昌黃鵠山巋然屹立,俯瞰浩瀚的大江。此二句以高遠的氣勢,抓住了當地最有特色的勝景偉觀,寫出了鄂州的地理特點。“葡萄深碧”,化用李白的詩句“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形容流經黃鶴樓前的長江呈現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猶自帶”三字振起,繼續以彩筆為江水染色。李白又有“江帶峨眉雪”之句(《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杜甫《登樓》詩云:“錦水江春然來天地”。蘇軾在此不僅化用前人詩句,不著痕跡,自然精妙,而且用“葡萄”、“雪浪”、“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詞語,來形容“深碧”的江流,筆飽墨濃,引人入勝。詞人將靈和樓前深碧與錦江春色聯系起來,不但極富文采飛揚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對花團錦族、充滿春意的錦城的無限追戀向往之情,從而為下文“思歸”伏脈。以下由景到人,既上接岷江錦水,引動思歸之情;又將黃鶴樓與赤壁磯一線相連,觸發懷友之思。
“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既總束上片,又領起下片,由風景人物引發思歸懷古之情。換頭兩句,勸友人休讀三國江左史乘《江表傳》。該書多記三國吳事跡,原書今已不傳,散見于裴松之《三國志》注中。以憤激語調喚起,恰說明感觸很深,話題正要轉向三國人物。“狂處士”四句,緊承上文,對恃才傲物、招致殺身之禍的禰衡,表示悼惜。禰衡因忠于漢室,曾不受折辱,大罵曹操,曹操不愿承擔殺人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給荊州刺史劉表,劉表又把他轉送到江夏太守黃祖手下,后被黃祖所殺,葬于漢陽西南沙洲上,因為禰衡曾撰《鸚鵡賦》,有聲名,故后人稱此洲為鸚鵡洲。“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以蕭索之景,寓惋惜之情,意在言外。接著筆鋒一轉,把譏刺的鋒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黃祖。“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爭底事”,即爭何事,意謂書生何苦與此輩糾纏,以惹禍招災。殘害人才的曹操、黃祖,雖能稱雄一時,不也歸于泯滅了嗎!此句流露出蘇軾超然物外、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收尾三句,就眼前指點,轉出正意,希望友人超然于風高浪急的政治漩渦之外,寄意于歷久不朽的文章事業,撰寫出色的作品來追躡前賢。李白當年游覽黃鶴樓,讀到崔顥著名的《黃鶴樓》詩,曾有擱筆之嘆,后來他寫了《登金陵鳳凰臺》、《鸚鵡洲》等詩,據說都是有意同崔顥競勝比美的。蘇軾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勵友人寫出趕上《黃鶴樓》詩的名作。這既是勉人,又表露出作者對于永恒價值的追求。
這首詞由景及情,思鄉懷古,由豪入曠,超曠中不失賦詩追黃鶴的豪情壯采,不失對于人生的執著追求。詞的上片,由江漢西來、樓前深碧聯想到岷峨雪浪、錦江春色,引出思歸之情,又由“葡萄深碧”之江色連接著黃鶴樓和赤壁磯,從而自然地觸發懷友之思;下片由思鄉轉入懷古,就禰衡被害事發抒議論與感慨,最后又歸到使君與黃鶴。全詞形散而神不散,大開大合,境界豪放,議論縱橫,顯示出豪邁雄放的風格和嚴密的章法結構的統一。一則,它即景懷古,借當地的歷史遺跡來評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則,它選用內涵豐富、饒有意趣的歷史掌故來寫懷,藏情于事,耐人尋味;三則,筆端飽和感情,有一種蒼涼悲慨、郁憤不平的激情,在字里行間涌流。
蘇軾謫黃州時與朱壽昌不斷翰墨往還,傾瀉肺腑,本詞即是其一。上片,由景入情,景中寓情。落筆便使長江、漢水,浩浩蕩蕩,突兀而來,描繪了大江千匯萬狀,直奔東海的雄偉氣勢。接著轉入近景,黃鶴樓下,江水澄澈碧透,再用“猶自帶”三字領起,馳騁想象,視通萬里,奔騰的大江還帶著蜀地岷山、峨嵋的雪浪和錦江的春色,不僅為大江鋪染了一層絢爛奪目的色彩,而且融入自己濃濃的鄉思。面對斯景,詞人有許多感慨。筆鋒一轉寫到朱壽昌和自己,先稱贊朱壽昌為“南山遺愛守”,對他的政績和人品表示欽佩;再稱自己為“劍外思歸客”,郁憤不平之情,他鄉思歸之意,溢于言表。他要在這壯麗風物景色的面前,對朋友敞開心扉。
換頭之后便進入懷古抒情。勸友人不要讀《江表傳》,不必傾慕那些豪杰、這是激憤之語。他想起三國時在此被害的狂處土剛直傲物的禰衡,對其深為痛悼。眼前滾滾逝去的大江,使他想到像禰衡這樣的士人雖為當時的權貴所不容,但至今英名猶存;而那些不容他們、殺害他們的人,不都被大浪淘凈了嗎?想到這里,詞人排解了郁憤,心情豁然開朗,灑脫、曠達之情油然而生。“爭底事”以下,點出主旨,勸勉友人和自己一道超脫于政治風云,寄情于文章事業。
全詞寫景、抒情、談古論今,一氣呵成,表達了與友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又暢所欲言,直抒胸臆,用典抒懷寫志,貼切自然,深含蒼涼悲慨、郁憤不平之情。
“蒲萄深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ǎn jiāng hóng
滿江紅
jiāng hàn xī lái, gāo lóu xià pú táo shēn bì.
江漢西來,高樓下、蒲萄深碧。
yóu zì dài mín é yún làng, jǐn jiāng chūn sè.
猶自帶、岷峨云浪,錦江春色。
jūn shì nán shān yí ài shǒu, wǒ wèi jiàn wài sī guī kè.
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
duì cǐ jiān fēng wù qǐ wú qíng, yīn qín shuō.
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
jiāng biǎo chuán, jūn xiū dú.
江表傳,君休讀。
kuáng chǔ shì, zhēn kān xī.
狂處士,真堪惜。
kōng zhōu duì yīng wǔ, wěi huā xiāo sè.
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
bù dú xiào shū shēng zhēng dǐ shì, cáo gōng huáng zǔ jù piāo hū.
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yuàn shǐ jūn hái fù zhé xiān shī, zhuī huáng hè.
愿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
“蒲萄深碧”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