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自己忘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從來自己忘情”全詩
塵心消盡道心平。
江南與塞北,何處不堪行。
俎豆庚桑真過矣,憑君說與南榮。
愿聞吳越報豐登。
君王如有問,結襪賴王生。
分類: 臨江仙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臨江仙(辛未離杭至潤,別張弼秉道)》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臨江仙(辛未離杭至潤,別張弼秉道)》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勸著胡須的張歸去吧,
一直以來他自己都不拘束。
塵心已消盡,道心平和。
無論是江南還是塞北,
哪里都不堪一行。
祭祀的肉和豆,庚桑已經過去了,
請你告訴南榮這個消息吧。
我愿聽聞吳越地方的豐收。
如果君王有詢問,
請托付交給王生。
詩意:
這首詩是蘇軾寫給他的朋友張弼秉道的離別之作。蘇軾勸告張弼秉道忘記自己的情感,回歸本心,追求內心的平靜和道義。他表達了對江南和塞北兩個地方的思念,以及對吳越地方的豐收的期盼。最后,他請張弼秉道向南榮轉達消息,并將可能有的君王的詢問委托給王生。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樸素的語言表達了蘇軾的離別之情和對友人的期望。詩中的"勸髯張歸去好"表明蘇軾希望張弼秉道能夠回歸本心,不被外界的情感所困擾,追求內心的寧靜和道義的堅守。"塵心消盡道心平"表達了蘇軾對修身養性的追求,希望通過超越塵世的情感,達到內心的平和與寧靜。
詩中的"江南與塞北,何處不堪行"表達了蘇軾對兩個地方的思念之情。江南是他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而塞北則是邊疆之地,充滿了草原的遼闊和邊塞的豪情。蘇軾表達了自己對這兩個地方的鐘愛,無論去哪里都覺得有所不舍。
詩的結尾,蘇軾請張弼秉道將自己的問候轉達給南榮,顯示出他對友人的關心。最后,他將可能有的君王的詢問委托給王生,展現了蘇軾對政治的關注和對朝廷的期待。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蘇軾的情感和思考,通過對友人的勸告和自己的期望,展現了他對內心寧靜和道義堅守的追求,以及對地方和國家的關心。這首詩詞在表達情感的同時,也透露出蘇軾對社會現實和政治狀況的思考和關注。
“從來自己忘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ín jiāng xiān xīn wèi lí háng zhì rùn, bié zhāng bì bǐng dào
臨江仙(辛未離杭至潤,別張弼秉道)
wǒ quàn rán zhāng guī qù hǎo, cóng lái zì jǐ wàng qíng.
我勸髯張歸去好,從來自己忘情。
chén xīn xiāo jǐn dào xīn píng.
塵心消盡道心平。
jiāng nán yǔ sài běi, hé chǔ bù kān xíng.
江南與塞北,何處不堪行。
zǔ dòu gēng sāng zhēn guò yǐ, píng jūn shuō yǔ nán róng.
俎豆庚桑真過矣,憑君說與南榮。
yuàn wén wú yuè bào fēng dēng.
愿聞吳越報豐登。
jūn wáng rú yǒu wèn, jié wà lài wáng shēng.
君王如有問,結襪賴王生。
“從來自己忘情”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