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不催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處不催耕”全詩
曲水浪低蕉葉穩,舞雩風軟纻羅輕。
酣詠樂升平。
微雨過,何處不催耕。
百舌無言桃李盡,柘林深處鵓鴣鳴。
春色屬蕪菁。
分類: 望江南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望江南(暮春)》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望江南(暮春)》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繪了春天漸漸老去的景象。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春天已經過去,春服何時才能穿上。
河水彎曲,波浪平靜,蕉葉搖曳穩定,
舞雩祭祀的風輕柔,纻羅輕盈飄揚。
陶醉于歌頌和平的樂聲,
細雨已過,無處不見農耕的忙碌。
百舌鳥無聲,桃樹李樹的花已盡,
在深深的柘樹林中,鵓鴣鳥鳴叫。
春天的色彩都屬于蕪菁花。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春天即將結束時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生命的思考。春服指的是春天的裝束,暗示著春天已經過去,時間不可逆轉。詩中的景物描寫細膩而生動,通過河水、蕉葉、舞雩等形象描繪,表達了春天的漸漸消退和萬物朝著成熟的方向發展。然而,詩中也透露出一絲憂傷,花已盡、鳥無聲,暗示歲月的流轉和自然界的變遷,人們應該珍惜時光,抓住當下。
賞析:
蘇軾以獨特的筆觸刻畫了春天的景象,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的細膩感受和對人生的思考。詩中的景物描寫細致入微,如河水的彎曲、蕉葉的穩定、舞雩的風輕柔等,給人以清新、寧靜的感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詩人展示了春天的消退和萬物成熟的過程,傳達了歲月流轉的無情和人生短暫的主題。
詩的后半部分呈現了一種對時光流逝和生命脆弱性的思考。百舌鳥無聲、桃李花已盡,表達了時光的無情和生命的有限。柘林深處鵓鴣鳴的描寫,則映襯出自然界中另一種生命的存在和聲音的傳遞。作者通過這些形象的對比,表達了對生命短暫性的思考和對時光流逝的感嘆。
整首詩以春天為主題,通過對春天景象的描繪,展示了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無常。詩中以物寫人,以自然景物的變化折射人生的變遷,喚起讀者對時光流逝和珍惜當下的思考。這首詩描繪了自然界的春天景象,同時也帶給讀者對人生哲理的思考,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何處不催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àng jiāng nán mù chūn
望江南(暮春)
chūn yǐ lǎo, chūn fú jǐ shí chéng.
春已老,春服幾時成。
qǔ shuǐ làng dī jiāo yè wěn, wǔ yú fēng ruǎn zhù luó qīng.
曲水浪低蕉葉穩,舞雩風軟纻羅輕。
hān yǒng lè shēng píng.
酣詠樂升平。
wēi yǔ guò, hé chǔ bù cuī gēng.
微雨過,何處不催耕。
bǎi shé wú yán táo lǐ jǐn, zhè lín shēn chù bó gū míng.
百舌無言桃李盡,柘林深處鵓鴣鳴。
chūn sè shǔ wú jīng.
春色屬蕪菁。
“何處不催耕”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