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在江西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更在江西岸”全詩
更在江西岸。
紅旆到時黃葉亂。
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處攜壺。
停驂訪古踟躕。
雙廟遺風尚在,漆園傲吏應無。
分類: 清平樂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清平樂(秋詞)》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清平樂(秋詞)》是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描述了秋天的景色和古跡的凄涼。
詩詞的中文譯文:
清淮濁汴,更在江西岸。
紅旆到時黃葉亂,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處攜壺,停驂訪古踟躕。
雙廟遺風尚在,漆園傲吏應無。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蘇軾獨特的筆觸,描繪了秋天的景色和古跡的凄涼之感。詩人首先提到了清淮和濁汴兩個地方,暗示了這是一個江南的秋天場景。江西岸上的景色讓人聯想到江南的風光,而紅旆到來時黃葉紛亂,霜已經入侵了梁王故苑,這些細節揭示了秋天的蕭瑟寂寥。
接下來,詩人以自問的方式表達了對秋天的困惑。他不知道秋原在哪里,也不知道該帶著酒壺去哪里尋找秋天的意境。停下驂車,踟躕不前,思考著古跡的歷史與意義。這種遲疑和思考的態度,體現了詩人對過去的懷念和對現實的迷茫。
最后兩句“雙廟遺風尚在,漆園傲吏應無”,詩人提到了古跡中的雙廟和漆園。雙廟遺風尚在,暗示著古代禮教的傳統仍然存在,而漆園中的傲吏卻不復存在。這里詩人通過對古跡的描述,表達了對時光流轉和歷史變遷的感慨。
整首詩以蘇軾獨特的抒情筆調,運用凄涼的景色和古跡的描寫,傳達了對秋天的思索和對歷史的反思。通過對自然景觀和古跡的描繪,詩人凝聚出對時光流轉和人事變遷的感慨,同時也表達了對現實困境的憂慮。
“更在江西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īng píng lè qiū cí
清平樂(秋詞)
qīng huái zhuó biàn.
清淮濁汴。
gèng zài jiāng xī àn.
更在江西岸。
hóng pèi dào shí huáng yè luàn.
紅旆到時黃葉亂。
shuāng rù liáng wáng gù yuàn.
霜入梁王故苑。
qiū yuán hé chǔ xié hú.
秋原何處攜壺。
tíng cān fǎng gǔ chí chú.
停驂訪古踟躕。
shuāng miào yí fēng shàng zài, qī yuán ào lì yīng wú.
雙廟遺風尚在,漆園傲吏應無。
“更在江西岸”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