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種堂前桃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手種堂前桃李”全詩
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橋流水。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如夢令·春思翻譯
自己在雪堂前親手栽種了許多桃李一類的果樹,綠蔭叢中,掩映著數不盡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鳥婉轉啼叫。鳥鳴聲常常把我從睡夢中攪醒。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橋流水”想為指此。
如夢令·春思翻譯及注釋二
翻譯
黃州,我的居所雪堂之前,有我親手種下的桃樹和李樹,到如今已是綠葉成蔭,青青的果實掛滿枝頭。簾外的鳥兒天剛蒙蒙亮就開始鳴叫,把我從睡夢中喚醒。東坡啊東坡,不要忘記黃州小橋流水的美景,早日歸隱吧。
注釋
⑴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五代時后唐莊宗李存勗創作。《清真集》入“中呂調”。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
⑵手種:親手栽種。堂:指東坡雪堂住處。
⑶青子:尚未成熟的青色小果子。
⑷百舌兒:一種專在春天鳴叫的鳥,黑身黃嘴。似伯勞鳥而體小。其鳴聲變化多端,因稱“百舌”,又稱“反舌”。
⑸居士:一般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猶“處士”。蘇軾自黃州東坡躬耕田園起,就自號“東坡居士”。
⑹莫忘小橋流水:意指不要忘記了當年在東坡的躬耕田園生活。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橋流水”指此。
如夢令·春思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遙想當年在東坡雪堂的生活情景。作者貶官黃州時,開墾東坡,并在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繪雪景,并命名為雪堂,還親自寫了“東坡雪堂”四字為匾額。
開頭四句,是說作者在雪堂前親手栽種了許多桃李一類的果樹,綠蔭叢中,掩映著數不盡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鳥婉轉啼叫。鳥鳴聲常常把作者從睡夢中攪醒。作者寫出這番景象,在于以景襯人。在這嘉樹四合、鳥雀啁啾的環境里,作者生活愜意。遙想當年的閑適自得,思忖此時的入奉禁嚴,作者油然生出懷舊之情。劉敞《朝中措》有名句云:“手種堂前楊柳,別來幾度春秋。”這可能對蘇軾此詞的用語有所影響,但蘇軾實是別出心裁,以故為新,從而恰切地表達了他深埋心底的思故之情,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此時百舌唱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明明是自己思念故園,卻讓百舌鳥的鳴聲喊叫出來,便使文詞愈加警切生動。連動物都已探知其心事了,蘇軾自己早就抑止不住滾涌而起的思鄉情感了。句法超絕,逸筆宕開,留有豐富想象的余地。最后一句,主要還是以“小橋流水”指代相對于喧鬧京華的一種幽靜環境。由此,更反襯出作者對營營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對擁有廣闊心理空間的田園生活的熱切向往。
這首詞表面看來只是抒寫了作者對當年雪堂生活的回憶和對這種幽靜環境的懷戀和向往。但真實思想卻在于排遣對仕途經營的厭膩。這一層作者并沒有明白說出,甚至只字未提。作者只是從對雪堂生活的深情回想中透露出這個消息,卻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這首詞不僅創造了一種如同圖畫般的美的境界,而且留有許多思索的余地。這首詞語言自然流暢,而感情真摯深厚。
如夢令·春思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元祐元年(1086)春。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黃州,至元豐七年(1084)四月離去,在黃州住了四年零兩個月。在此期間,他一方面在州城東門外墾辟了故營地數十畝,命名為東坡,躬耕其中,并自號“東坡居士”。而后在京城官翰林學士期間,雖受重視,但既與司馬光等在一些政治措施上議論不合,又遭程頤等竭力排擠,心情并不舒暢,因此一再表示厭倦京官生涯,不時浮起歸耕念頭,故此借寫出這首《如夢令》,抒寫懷念黃州之情。“手種堂前桃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ú mèng lìng chūn sī
如夢令·春思
shǒu zhǒng táng qián táo lǐ, wú xiàn lǜ yīn qīng zǐ.
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陰青子。
lián wài bǎi shé ér, jīng qǐ wǔ gēng chūn shuì.
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
jū shì, jū shì.
居士,居士。
mò wàng xiǎo qiáo liú shuǐ.
莫忘小橋流水。
“手種堂前桃李”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