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來九陌帶隨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朝來九陌帶隨車”全詩
朝來九陌帶隨車。
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濕薪如桂米如珠。
凍吟誰伴捻髭須。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浣溪沙(再和前韻)》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浣溪沙(再和前韻)》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半夜銀山上積蘇。
朝來九陌帶隨車。
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濕薪如桂米如珠。
凍吟誰伴捻髭須。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寒冷的冬夜景象,詩人蘇軾在夜晚登上銀山,發現山上積雪如蘇。第二天早上,他乘車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看到了濤江上的煙霧和孤獨的渚(島嶼),感嘆時光荏苒,瞬息即逝。他的胃空空如也,但心中卻有詩意,穿著衣服,打結鞋帶。他用濕潤的柴火,如同桂米和珍珠一樣,點燃了火爐。在這樣的寒冷天氣里,他獨自吟唱,不知有誰會陪伴他,他的胡須都凍硬了。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冬夜的景象,表達了詩人蘇軾內心的孤獨和對詩歌創作的執著。蘇軾以自然景物為背景,以自身的感受和情緒為線索,展示了一個詩人在寒冷冬夜中的堅持和追求。詩中的景物描寫簡練而準確,通過對細節的描繪,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所處環境的嚴寒和寂寞。同時,詩人的內心世界也得到了展現,他雖然身處困境,但仍然保持著對詩歌的熱愛和執著,用詩歌來撫慰自己內心的寂寞和孤獨。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于艱難環境下的堅持和追求理想的態度,展現了他作為一個詩人的才情和品格。詩人在嚴寒的冬夜中,面對孤獨和困苦,仍然保持著對詩歌的激情和創作的熱忱。詩中表達了詩人通過寫詩來尋求心靈的慰藉和自我解脫的愿望,體現了他對藝術的追求和對自由精神的堅持。整首詩以簡潔而準確的語言描繪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和所處環境,給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共鳴。
“朝來九陌帶隨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uàn xī shā zài hé qián yùn
浣溪沙(再和前韻)
bàn yè yín shān shàng jī sū.
半夜銀山上積蘇。
zhāo lái jiǔ mò dài suí chē.
朝來九陌帶隨車。
tāo jiāng yān zhǔ yī shí wú.
濤江煙渚一時無。
kōng fù yǒu shī yī yǒu jié, shī xīn rú guì mǐ rú zhū.
空腹有詩衣有結,濕薪如桂米如珠。
dòng yín shuí bàn niǎn zī xū.
凍吟誰伴捻髭須。
“朝來九陌帶隨車”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