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腸最是黃昏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斷腸最是黃昏后”全詩
可人春色暄晴晝。
王孫一去杳無音,斷腸最是黃昏后。
寶髻慵梳,玉釵斜溜。
憑闌目斷空回首。
薄情何事不歸來。
謾教折盡庭前柳。
作者簡介(李之儀)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云縣)人。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從蘇軾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后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后遇赦復官,晚年卜居當涂。著有《姑溪詞》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題跋》二卷。
《踏莎行》李之儀 翻譯、賞析和詩意
《踏莎行》是宋代詩人李之儀所作的一首抒情詩,描繪了離別時的傷感和思念之情。
中文譯文:
紫燕銜泥,黃鶯喚友。
可人春色暄晴晝。
王孫一去杳無音,斷腸最是黃昏后。
寶髻慵梳,玉釵斜溜。
憑闌目斷空回首。
薄情何事不歸來。
謾教折盡庭前柳。
詩意:
詩人在描繪春天的美景時,思念遠方的王孫而感到悲傷。詩中的紫燕和黃鶯象征著春天的美好,而王孫的離去帶來了失落和孤獨。詩人感到無助和痛苦,無法忘記王孫的離去,即使是在春光明媚的黃昏時分,這種痛苦也更加深刻。詩人描述了一個女子懶散的形象,表現出心情不佳的狀態。最后,詩人意味深長地說,“謾教折盡庭前柳”,表達了對王孫的思念和對逝去時光的感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人們在離別時的思念之情,表達了人類共同的情感。詩中的“紫燕銜泥,黃鶯喚友”,描繪了春天的美景,突出了離別時的痛苦。通過描寫女子的形象,詩人表現出了自己的心情,使詩歌更加具有感染力。最后,詩人用“謾教折盡庭前柳”表達了對逝去時光的感嘆,使整首詩更具思考性。這首詩情感真摯,表達了詩人深刻的感受,是宋代抒情詩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斷腸最是黃昏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à suō xíng
踏莎行
zǐ yàn xián ní, huáng yīng huàn yǒu.
紫燕銜泥,黃鶯喚友。
kě rén chūn sè xuān qíng zhòu.
可人春色暄晴晝。
wáng sūn yī qù yǎo wú yīn, duàn cháng zuì shì huáng hūn hòu.
王孫一去杳無音,斷腸最是黃昏后。
bǎo jì yōng shū, yù chāi xié liū.
寶髻慵梳,玉釵斜溜。
píng lán mù duàn kōng huí shǒu.
憑闌目斷空回首。
bó qíng hé shì bù guī lái.
薄情何事不歸來。
mán jiào zhé jǐn tíng qián liǔ.
謾教折盡庭前柳。
“斷腸最是黃昏后”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