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綸器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經綸器業”全詩
談笑下蓬壺。
神寒骨重真男子,是我家、千里龍駒。
經綸器業,文章光焰,流輩更誰如。
淵明元與世情疏。
松菊愛吾廬。
他年定契非熊卜,也未應、鶴發樵漁。
手栽露桃,親移云杏,真是種星榆。
作者簡介(晁端禮)

晁端禮(1046~1113) 北宋詞人。名一作元禮。字次膺。開德府清豐縣(今屬河南)人,因其父葬于濟州任城(今山東濟寧),遂為任城人。一說徙家彭門(今江蘇徐州)。晁補之稱他為十二叔,常與唱和。神宗熙寧六年(1073)舉進士,歷單州城武主簿、瀛州防御推官,知州平恩縣,官滿授泰寧軍節度推官,遷知大名府莘縣事。因得罪上司,廢徙達30年之久。徽宗政和三年(1113),由于蔡京舉薦,應詔來到京城。適逢宮禁中蓮荷初生,他進《并蒂芙蓉》詞,大得徽宗稱賞。于是以承事郎為大晟府協律。黃稱他"與萬俟雅言(詠)齊名,按月律進詞"(《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七)。未及供職即病逝。
《一叢花》晁端禮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一叢花》是晁端禮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謫仙駕馭鯨魚的場景,表達了真正的男子漢應有的堅韌和豪情,以及詩人對世事的淡泊和對自然的熱愛。
詩詞中的“謫仙海上駕鯨魚”形象生動地展示了詩人超凡脫俗的境界,他乘坐鯨魚在海上行駛,象征著他與塵世間的繁雜紛擾相隔絕,追求著一種超越塵世的境界。這種境界使他心境寧靜,能夠以一種豁達的心態面對人生的起伏。
接下來的描述中,詩人以“談笑下蓬壺”來表現自己的悠閑自得。這里的蓬壺指的是一種隱居之所,象征著詩人安逸的生活環境。他與友人談笑間,完全放下了塵世的煩惱,沉浸在純粹的境界中。
詩中提到的“神寒骨重真男子”表達了詩人對真正男子漢氣質的贊美。真正的男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和剛毅的性格,不怕艱難困苦,面對世間的挑戰能夠堅守自己的信念。這種真正的男子氣概是詩人所向往和追求的。
詩詞中還提到了“千里龍駒”,意味著詩人自己是一匹奔馳于千里之外的龍馬,具有非凡的才情和膽識。他在經緯器業、文章光焰上都有出眾的才能,超越了同輩之間的競爭。這種才華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獨步天下,獨具一格。
隨后的描述中,詩人提到了“淵明元與世情疏”,指的是自己與世俗之情疏遠。他像古代的文學家淵明一樣,超脫了塵世的瑣碎和紛爭,追求內心的寧靜和靈感的涌現。這種超然的境界使詩人能夠以獨特的視角看待世界,從而產生出獨特而深刻的詩意。
詩詞中還有對自然的熱愛和贊美。詩人提到了“松菊愛吾廬”,表達了他對自然景物的鐘愛和對家園的深情。松樹和菊花象征著高潔和堅韌,象征著詩人內心的追求和精神的寄托。詩人將這種追求與自己的廬舍相連,表達了對家園和自然的熱愛之情。
最后的描述中,詩人提到了“手栽露桃,親移云杏”,展現了詩人的勤勞和對自然的親近。他親自種植露桃和云杏,將自然之美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這種與自然的密切聯系使詩人能夠感受到自然的真實和美妙,從而創作出充滿生命力和靈性的詩詞。
整首詩詞《一叢花》描繪了詩人晁端禮超然塵世、追求真我境界的形象和對自然的熱愛。詩人通過描寫自己謫仙駕鯨魚、與友人談笑下蓬壺的情景,表達了自己追求超越塵世、追求內心寧靜的愿望。他贊美了真正男子漢的堅韌和豪情,表達了自己在經緯器業、文章光焰上的出眾才華。詩中還融入了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和親近,表現了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
整首詩詞以清新自然的筆觸表達了詩人對超凡境界和自然之美的追求。通過詩詞的賞析,我們能夠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寧靜和對真正男子氣概的贊美,同時也能感受到他對自然的熱愛和與之融合的愿望。這首詩詞展示了晁端禮深邃的思想和獨特的藝術表達,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
“經綸器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 cóng huā
一叢花
zhé xiān hǎi shàng jià jīng yú.
謫仙海上駕鯨魚。
tán xiào xià péng hú.
談笑下蓬壺。
shén hán gǔ zhòng zhēn nán zǐ, shì wǒ jiā qiān lǐ lóng jū.
神寒骨重真男子,是我家、千里龍駒。
jīng lún qì yè, wén zhāng guāng yàn, liú bèi gèng shuí rú.
經綸器業,文章光焰,流輩更誰如。
yuān míng yuán yǔ shì qíng shū.
淵明元與世情疏。
sōng jú ài wú lú.
松菊愛吾廬。
tā nián dìng qì fēi xióng bo, yě wèi yīng hè fà qiáo yú.
他年定契非熊卜,也未應、鶴發樵漁。
shǒu zāi lù táo, qīn yí yún xìng, zhēn shì zhǒng xīng yú.
手栽露桃,親移云杏,真是種星榆。
“經綸器業”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七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