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窮谷不自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深山窮谷不自見”全詩
深山窮谷不自見,安知采斫備嘉薦,陰房涸沍掩寒扇。
陽春二月朝始暾,春光潭沱度千門,明冰時出御至尊。
彤庭赫赫九儀備,腰玉煌煌千官事,明冰畢賦周在位。
憶昨沙漠寒風漲,昆侖長河冰始壯,漫汗崚嶒積亭障。
嗈嗈鳴雁江上來,禁苑池臺冰復開,搖青涵綠映樓臺。
豳歌七月王風始,鑿冰藏用昭物軌,四時不忒千萬祀。
分類:
《明冰篇》富嘉謨 翻譯、賞析和詩意
明冰篇
北陸蒼茫河海凝,
南山闌干晝夜冰,
素彩峨峨明月升。
深山窮谷不自見,
安知采斫備嘉薦,
陰房涸沍掩寒扇。
陽春二月朝始暾,
春光潭沱度千門,
明冰時出御至尊。
彤庭赫赫九儀備,
腰玉煌煌千官事,
明冰畢賦周在位。
憶昨沙漠寒風漲,
昆侖長河冰始壯,
漫汗崚嶒積亭障。
嗈嗈鳴雁江上來,
禁苑池臺冰復開,
搖青涵綠映樓臺。
豳歌七月王風始,
鑿冰藏用昭物軌,
四時不忒千萬祀。
中文譯文:
清明的冰
北方大地蒼茫一片,河海都凝結成冰,
南山的峭壁晝夜都冰封,
素色的明月懸掛高處。
深山幽谷看不到自然景象,
怎能知道人們努力采斫準備奉獻,
陰房冷冷的,沉寂的扇子合上。
陽光熾烈的二月初旬,
春光流淌,千萬門戶迎來,
至尊御駕從明冰出發。
朝廷熱鬧非凡,儀仗整齊準備就緒,
微笑的官員忙碌著各自的事務,
明冰的成就彰顯在周公身位。
回憶往昔,大沙漠的寒風四起,
昆侖山長河的冰開始壯麗,
冰山冰峰層層疊疊,阻擋去路。
鴻雁鳴叫,從江上飛來,
禁苑的池塘冰重新展開,
搖曳的綠樹倒影在樓臺之間。
七月豳歌再次響起,
鑿冰保存著昭物軌跡,
四季不停,億萬盛典。
詩意:
《明冰篇》以描述冰的形成和利用為主題,通過對北方大地和南方山脈的冰的描繪,富嘉謨展現了冰的美麗和冰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詩中通過描繪明月升起、御駕從明冰出發的場景,表達了冰的純潔和明亮,同時也表達了冰對帝王權力的象征。通過回憶沙漠的寒冷和冰的雄偉壯麗,詩人彰顯了冰的力量和令人敬畏的一面。最后,詩人用七月的豳歌和四時不忒的千萬祀來闡述冰的重要性和持久性。整首詩通過對冰的描繪,把冰與大自然、權力和美麗相結合,展現了富嘉謨對冰的敬意和贊美。
賞析:
《明冰篇》以簡練的文字,描繪了冰的形成和冰的利用情景。詩人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北方和南方的冰景來突出冰的特質。同時,詩人也通過表現冰與明月、御駕、豳歌等元素的關聯,展示了冰的高潔和權力的象征意義。整首詩以明冰為主線,通過描繪冰與自然景象、權位儀仗和歷史盛典的關系,展示了冰的價值和作用。詩人運用了豐富的描寫手法,以形象生動的語言營造了冰的美麗和蒼涼。整體上,《明冰篇》不僅展示了冰的美感和功效,更表達了對冰的深切敬意和贊美。
“深山窮谷不自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íng bīng piān
明冰篇
běi lù cāng máng hé hǎi níng, nán shān lán gān zhòu yè bīng, sù cǎi é é míng yuè shēng.
北陸蒼茫河海凝,南山闌干晝夜冰,素彩峨峨明月升。
shēn shān qióng gǔ bù zì jiàn, ān zhī cǎi zhuó bèi jiā jiàn, yīn fáng hé hù yǎn hán shàn.
深山窮谷不自見,安知采斫備嘉薦,陰房涸沍掩寒扇。
yáng chūn èr yuè cháo shǐ tūn, chūn guāng tán tuó dù qiān mén, míng bīng shí chū yù zhì zūn.
陽春二月朝始暾,春光潭沱度千門,明冰時出御至尊。
tóng tíng hè hè jiǔ yí bèi, yāo yù huáng huáng qiān guān shì, míng bīng bì fù zhōu zài wèi.
彤庭赫赫九儀備,腰玉煌煌千官事,明冰畢賦周在位。
yì zuó shā mò hán fēng zhǎng, kūn lún cháng hé bīng shǐ zhuàng, màn hàn léng céng jī tíng zhàng.
憶昨沙漠寒風漲,昆侖長河冰始壯,漫汗崚嶒積亭障。
yōng yōng míng yàn jiāng shàng lái, jìn yuàn chí tái bīng fù kāi, yáo qīng hán lǜ yìng lóu tái.
嗈嗈鳴雁江上來,禁苑池臺冰復開,搖青涵綠映樓臺。
bīn gē qī yuè wáng fēng shǐ, záo bīng cáng yòng zhāo wù guǐ, sì shí bù tè qiān wàn sì.
豳歌七月王風始,鑿冰藏用昭物軌,四時不忒千萬祀。
“深山窮谷不自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五潸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