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臨水漫含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而今臨水漫含情”全詩
鶯花著意催春事。
東風不管倦游人,一齊吹過城南寺。
沂水行歌,蘭亭修禊。
韶光曾見風流士。
而今臨水漫含情,暮云目斷空迢遞。
作者簡介(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游東岳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臺。
《踏莎行(上巳日遇華嚴寺)》秦觀 翻譯、賞析和詩意
《踏莎行(上巳日遇華嚴寺)》是宋代秦觀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昨日清明,今朝上巳。
鶯花著意催春事。
東風不管倦游人,
一齊吹過城南寺。
沂水行歌,蘭亭修禊。
韶光曾見風流士。
而今臨水漫含情,
暮云目斷空迢遞。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上巳節(舊歷三月三日)遇到華嚴寺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期待和對逝去時光的懷念之情。
賞析:
首先,詩的開頭“昨日清明,今朝上巳”展示了時間的流轉,從清明到上巳,刻畫了春天的到來。接著,詩中提到“鶯花著意催春事”,鶯鳥的鳴叫催促著春天的到來,表現了大自然的生機勃勃。
然后,詩中描述了東風不分晝夜地吹拂著城南寺中的游人,顯示了春風的溫暖和無情。這里的城南寺是具體的景點,也象征著一種寧靜和寂靜。作者使用了“一齊吹過”,形容東風輕柔地吹過整個寺廟,給人一種和諧的感覺。
接下來,詩中提到了沂水行歌和蘭亭修禊。沂水是指沂水河,蘭亭是指蘭亭修禊的地點。這里提到了歷史上的風流士人和文化盛景,作者通過回憶過去的時光,表達了對逝去歲月和風華的懷念之情。
最后,詩中以“而今臨水漫含情,暮云目斷空迢遞”作為結尾,表現了作者對眼前景色的感慨和思緒的流轉。詩人站在水邊,凝望著遠處的暮云,心中充滿了情感,但視線漸漸模糊,感覺空靈而遙遠。這里通過描寫視覺的模糊和遠離,表達了作者內心的離愁別緒和對時光的無法挽回的感嘆。
整首詩詞以描繪春天的來臨為線索,通過對自然景物和歷史文化的描寫,表達了對逝去時光的懷念和對人生的深思。同時,作者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描寫手法,使詩詞具有濃郁的意境和情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而今臨水漫含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à suō xíng shàng sì rì yù huá yán sì
踏莎行(上巳日遇華嚴寺)
zuó rì qīng míng, jīn zhāo shàng sì.
昨日清明,今朝上巳。
yīng huā zhe yì cuī chūn shì.
鶯花著意催春事。
dōng fēng bù guǎn juàn yóu rén, yī qí chuī guò chéng nán sì.
東風不管倦游人,一齊吹過城南寺。
yí shuǐ xíng gē, lán tíng xiū xì.
沂水行歌,蘭亭修禊。
sháo guāng céng jiàn fēng liú shì.
韶光曾見風流士。
ér jīn lín shuǐ màn hán qíng, mù yún mù duàn kōng tiáo dì.
而今臨水漫含情,暮云目斷空迢遞。
“而今臨水漫含情”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