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唱牡丹留客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曾唱牡丹留客飲”全詩
忽驚鵲起落悟桐。
綠荷多少恨,回首背西風。
莫嘆今宵身是客,一尊未曉猶同。
此身應以去來鴻。
江湖春水闊,歸夢故園中。
分類: 臨江仙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臨江仙(用韻和韓求仁南都留別)》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臨江仙(用韻和韓求仁南都留別)》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曾唱牡丹留客飲,
明年何處相逢。
忽驚鵲起落悟桐。
綠荷多少恨,
回首背西風。
莫嘆今宵身是客,
一尊未曉猶同。
此身應以去來鴻。
江湖春水闊,
歸夢故園中。
譯文:
曾經在牡丹花下留客共飲,
明年我們將在何處再相逢。
突然驚起的鵲鳥讓我覺悟到桐樹。
綠色荷葉上有多少的憂愁,
回首望去,背對著西風。
不要嘆息今宵身為客,
一杯酒未醒依然相伴。
此身應該像去來的雁鴻一樣。
江湖的春水是那么遼闊,
歸去夢中的故園。
詩意和賞析:
《臨江仙》是一首意境深遠、意蘊豐富的宋代江南詩詞。詩人以臨江之仙為題材,描繪了一幅江南春景和離別之情。
詩的前兩句“曾唱牡丹留客飲,明年何處相逢”表達了詩人曾在牡丹花下邀請朋友共飲的情景,同時對未來相逢的期盼之情。接著,詩人以“忽驚鵲起落悟桐”一句轉折,以鵲鳥驚起的場景來表現自己對離別的領悟,進一步抒發了離愁別緒。
接下來的兩句“綠荷多少恨,回首背西風”通過描寫綠荷上的憂愁之情、回首背向西風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對離別的感傷之情。
詩的后半部分,“莫嘆今宵身是客,一尊未曉猶同。此身應以去來鴻。江湖春水闊,歸夢故園中。”表達了詩人對客居他鄉的無奈和寄托,他呼喚著“一尊”酒來醒酒,希望與友人共度時光。最后,詩人將自己的身份比作去來的雁鴻,表達了對故園的思念和向往。
整首詩以離別和思鄉為主題,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時也抒發了對江南春景的贊美和對自身境遇的思考,寄托了對歸鄉故園的渴望。
“曾唱牡丹留客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ín jiāng xiān yòng yùn hé hán qiú rén nán dōu liú bié
臨江仙(用韻和韓求仁南都留別)
céng chàng mǔ dān liú kè yǐn, míng nián hé chǔ xiāng féng.
曾唱牡丹留客飲,明年何處相逢。
hū jīng què qǐ luò wù tóng.
忽驚鵲起落悟桐。
lǜ hé duō shǎo hèn, huí shǒu bèi xī fēng.
綠荷多少恨,回首背西風。
mò tàn jīn xiāo shēn shì kè, yī zūn wèi xiǎo yóu tóng.
莫嘆今宵身是客,一尊未曉猶同。
cǐ shēn yīng yǐ qù lái hóng.
此身應以去來鴻。
jiāng hú chūn shuǐ kuò, guī mèng gù yuán zhōng.
江湖春水闊,歸夢故園中。
“曾唱牡丹留客飲”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六寢 (仄韻) 去聲二十七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