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傳胸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盡傳胸臆”全詩
誰知怨抑。
靜倚官橋吹笛。
映宮墻、風葉亂飛,品高調側人未識。
想開元舊譜,柯亭遺韻,盡傳胸臆。
闌干四繞,聽折柳徘徊,數聲終拍。
寒燈陋館,最感平陽孤客。
夜沈沈、雁啼甚哀,片云盡卷清漏滴。
黯凝魂,但覺龍吟萬壑天籟息。
分類: 月下笛
作者簡介(周邦彥)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集》傳世。
《月下笛(越調)》周邦彥 翻譯、賞析和詩意
《月下笛(越調)》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周邦彥。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小雨停止,涼爽的月亮透亮。水面上的光芒映照著美麗的玉璧。誰知道我內心的怨恨被壓抑了多久。我靜靜地倚在官橋上吹著笛子。映照在宮墻上,風中的樹葉翻飛不定。這高雅的曲調只有少數人能夠欣賞到。我想起了開元時期的舊譜,柯亭留下的音韻,它們都傳達著我內心的感受。站在欄桿旁,聽著折柳的聲音徘徊,數聲音響過后停止了。在寒冷的燈光中,我感受到了最深刻的孤獨。夜色沉沉,雁鳴聲非常悲涼,片云都卷走了清晨的露珠。我的心黯然失色,只覺得龍吟聲在萬壑間回蕩,宛如天籟。
詩意:
《月下笛(越調)》描繪了一個夜晚的景象,詩人在靜謐的月夜中吹奏笛子,傾訴內心的情感。詩中表達了詩人的孤獨和怨恨,他把自己的感受融入了笛聲之中。詩人回憶起過去的時光,思念著已逝的歲月和美好的舊譜。整首詩透露出憂傷和離愁,但也展示了詩人對音樂的熱愛和表達情感的渴望。
賞析:
《月下笛(越調)》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夜晚的景象,通過音樂來表達詩人內心的情感。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小雨停歇后的寧靜夜晚,月亮透過云層照耀在水面上,創造出一幅靜謐而美麗的畫面。詩人借助笛聲,將自己的情感和怨恨融入其中,表達了內心深處的痛苦和孤獨。
詩中提到了開元時期的舊譜和柯亭的音韻,這些細節展示了詩人對過去時光的懷念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詩人站在官橋上吹笛,靜倚在那里,展示了他對音樂的專注和投入。詩末的龍吟聲在萬壑間回蕩,給人以壯闊的想象和無限遐想。整首詩以細膩而含蓄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同時也展現了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對美好時光的懷念。
“盡傳胸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uè xià dí yuè diào
月下笛(越調)
xiǎo yǔ shōu chén, liáng chán yíng chè, shuǐ guāng fú bì.
小雨收塵,涼蟾瑩徹,水光浮璧。
shéi zhī yuàn yì.
誰知怨抑。
jìng yǐ guān qiáo chuī dí.
靜倚官橋吹笛。
yìng gōng qiáng fēng yè luàn fēi, pǐn gāo diào cè rén wèi shí.
映宮墻、風葉亂飛,品高調側人未識。
xiǎng kāi yuán jiù pǔ, kē tíng yí yùn, jǐn chuán xiōng yì.
想開元舊譜,柯亭遺韻,盡傳胸臆。
lán gān sì rào, tīng zhé liǔ pái huái, shù shēng zhōng pāi.
闌干四繞,聽折柳徘徊,數聲終拍。
hán dēng lòu guǎn, zuì gǎn píng yáng gū kè.
寒燈陋館,最感平陽孤客。
yè shěn shěn yàn tí shén āi, piàn yún jǐn juǎn qīng lòu dī.
夜沈沈、雁啼甚哀,片云盡卷清漏滴。
àn níng hún, dàn jué lóng yín wàn hè tiān lài xī.
黯凝魂,但覺龍吟萬壑天籟息。
“盡傳胸臆”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