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艷須攀最遠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冷艷須攀最遠枝”全詩
霧濕羅衣。
冷艷須攀最遠枝。
高歌羌管吹遙夜,看即分披。
已恨來遲。
不見娉婷帶雪時。
分類: 丑奴兒
作者簡介(周邦彥)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集》傳世。
《丑奴兒》周邦彥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丑奴兒》是宋代文人周邦彥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香梅開放后,風傳來消息,
刺繡的窗戶先知道。
霧氣濕透了羅衣。
冷艷的花朵只能攀援最高的樹枝。
高聲歌唱羌管吹奏,尋找遙遠的夜晚,
看到即分開披散。
我已經感到憤慨,為什么來得這么晚?
不見那娉婷的姿態帶著雪花的時候。
詩意:
《丑奴兒》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寒冷的冬天景象。詩中以香梅為引子,表達了作者對春天到來的期待。香梅開放后,風傳來了春天即將到來的消息,這一信息首先被窗戶上的刺繡所知曉。霧氣彌漫,使得羅衣濕透,寒冷的氣息彌漫在整個環境中。然而,冷艷的花朵卻只能開在最高的樹枝上,無法觸及。在這樣的環境下,作者高聲歌唱,吹奏羌管,渴望尋找遙遠的夜晚。然而,當作者看到這樣的景象時,卻感到失望和憤慨,因為他沒有看到那娉婷的姿態帶著雪花的時刻。
賞析:
《丑奴兒》以冬天的景象作為背景,通過描繪寒冷的氣候和孤寂的花朵,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渴望和不滿。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將冷艷的花朵與作者內心的情感相對照。作者以高歌羌管的方式來尋找遙遠的夜晚,暗示了他對溫暖和美好的追求。然而,當他最終看到這樣的景象時,卻感到失望和遺憾,因為他錯過了那個娉婷的姿態帶雪的時刻。這種情感的表達使得詩詞充滿了對生命短暫和時光流逝的思考,同時也傳遞了一種對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把握的意愿。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向往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時也透露出對時間的思考和對逝去時光的感慨。
“冷艷須攀最遠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ǒu nú ér
丑奴兒
xiāng méi kāi hòu fēng chuán xìn, xiù hù xiān zhī.
香梅開后風傳信,繡戶先知。
wù shī luó yī.
霧濕羅衣。
lěng yàn xū pān zuì yuǎn zhī.
冷艷須攀最遠枝。
gāo gē qiāng guǎn chuī yáo yè, kàn jí fēn pī.
高歌羌管吹遙夜,看即分披。
yǐ hèn lái chí.
已恨來遲。
bú jiàn pīng tíng dài xuě shí.
不見娉婷帶雪時。
“冷艷須攀最遠枝”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