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下十洲三島”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移下十洲三島”全詩
東風絲管滿長安。
移下十洲三島、在人間。
兩兩人初散,厭厭夜向闌。
倦妝殘醉怯春寒。
手捻玉梅無緒、倚闌干。
分類: 南柯子
作者簡介(曾覿)
曾覿(音di迪)(1109-1180) 字純甫,汴京(今河南開封)人。紹興中,為建王內知客。孝宗受禪,以潛邸舊人,授權知閣門事。淳熙初,除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醴泉觀使。趨奉宮廷,詞多應制之作。其詞語言婉麗,風格柔媚。代表作為《阮郎歸》、《水調歌頭》(三)、《西江月》(一)、《定風波》(【二】、【三】)、《長相思》、《采桑子》、《眼兒媚》(一)、《憶秦娥》(五)等,其中以《阮郎歸》一詞為最著名。該詞雖是一首詠燕詞卻通篇不著一燕字,庭院深深,楊柳陰濃,燕子雙雙終日呢喃,獨占風光;凌空飛舞,仿佛池中點點浮萍散漫,又象風中飄揚的柳絮那樣輕盈。末尾兩句詞人借燕子惜花表現了自己對美好事物的憐惜之情。全詞畫面生動,描摹傳神,結構上渾然天成,不愧佳作。純甫詞結有《海野詞》。
《南柯子(元夜書事)》曾覿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南柯子(元夜書事)
璧月窺紅粉,金蓮映彩山。
東風絲管滿長安。移下十洲三島、在人間。
兩兩人初散,厭厭夜向闌。
倦妝殘醉怯春寒。手捻玉梅無緒、倚闌干。
譯文:
玉璧般的明月透過紅粉照射,金蓮花映照著彩色的山巒。
東風吹拂長安城,帶來了千絲萬縷的音樂聲。十洲三島的美景,都聚集在人間。
人們初次散開,夜晚變得無聊。疲倦的妝容,殘醉的身影,害怕春寒。手指捻動玉梅花,無從下筆,只能倚在欄桿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元夜的場景,以及人們在夜晚的情感和心境。詩中使用了璧月和金蓮花來形容夜晚的美景,展示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敏感和描繪能力。同時,詩中也描繪了人們的情感和心情,以及他們對夜晚的厭倦和寂寞。最后,通過描寫手捻玉梅花無從下筆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在寫作上的困惑和無奈。
整首詩以細膩的描寫和抒情的語言展現了元夜的美景和人們的情感,給人一種溫柔和寂寞的感覺。詩中的意象豐富,音韻和諧,給人以美的享受。整體上,這首詩給人一種淡淡的憂傷和對生活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人情世故和自然美的獨特觀察和感悟。
“移下十洲三島”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án kē zi yuán yè shū shì
南柯子(元夜書事)
bì yuè kuī hóng fěn, jīn lián yìng cǎi shān.
璧月窺紅粉,金蓮映彩山。
dōng fēng sī guǎn mǎn cháng ān.
東風絲管滿長安。
yí xià shí zhōu sān dǎo zài rén jiān.
移下十洲三島、在人間。
liǎng liǎng rén chū sàn, yàn yàn yè xiàng lán.
兩兩人初散,厭厭夜向闌。
juàn zhuāng cán zuì qiè chūn hán.
倦妝殘醉怯春寒。
shǒu niǎn yù méi wú xù yǐ lán gān.
手捻玉梅無緒、倚闌干。
“移下十洲三島”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