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烽火照高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烽火照高臺”出自宋代陸游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詩句共5個字,詩句拼音為:fēng huǒ zhào gāo tái,詩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烽火照高臺”全詩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
    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
    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頭像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翻譯及注釋

    翻譯
    秋意來到邊城,聲聲號角哀鳴,平安烽火映照著高興亭。擊筑高歌,站在高處把酒灑向國土,引起了收復關中的無限興致。
    誰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層層的暮云都推開?灞橋邊的如煙翠柳,曲江池畔的美麗樓臺,應該在月下佇立,等待著我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

    注釋
    ⑴秋波媚:詞牌名。雙調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后片兩平韻。
    ⑵高興亭:亭名,在南鄭(今屬陜西)內城西北,正對當時在金占領區的長安南山。南鄭地處南宋抗金前線,當時陸游在南鄭任上。
    ⑶角聲:行軍打仗用的鼓角之聲。
    ⑷烽火:古代邊防措施,于高峰處建臺,鎮守士卒于敵炬,白晝舉煙,夜間置火,警視軍民作好防御和迎敵準備。后又有每日處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此指報前線無事的平安烽火。高臺:本處指高興亭。
    ⑸筑:古代的一中弦樂器。
    ⑹酹(lèi)酒:把酒灑在地上的祭祀儀式。
    ⑺灞橋:在今陜西西安城東。唐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為唐代長安名勝。
    ⑻曲江:池名,在今陜西西安東南。為唐代以來的游覽勝地。
    ⑼應:應該。人:指宋軍,也包括作者。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賞析

      一個“望”字把詩人愛國情懷和等待勝利在望的心情表達無疑。7月16日夜晚,長安南山頭,詩人登高遠望,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

      詞的上片寫秋天來到邊城,鼓角聲充滿悲哀,首句一個“哀”字充分表達了詞人對國土淪喪的惋惜和悲哀。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了“高興”的“興”。整首詞由“哀”到“興”,反映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愛國壯志。

      從角聲烽火寫起,烽火指平安火,高臺指高興亭。《唐六典》說:“鎮戍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陸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詩自注:“予從戎日,嘗大雪中登興元城上高興亭,待平安火至”。又《感舊》自注:“平安火并南山來,至山南城下。”又《頻夜夢至南鄭小益之間慨然感懷》:“客枕夢游何處所,梁州西北上危臺。暮云不隔平安火,一點遙從駱谷來。”都可以和這首詞句互證。高歌擊筑,憑高灑酒,引起收復關中成功在望的無限高興,從而讓讀者體會到上面所寫的角聲之哀歌聲之悲,不是什么憂郁哀愁的低調,而是慷慨悲壯的旋律。“此興”的“興”,兼切亭名。

      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了“高興”的“興”。作者把無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賦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寫成為誰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熱愛祖國河山之情一脈相通,它為了讓作者清楚地看到長安南山的面目,把層層云幕都推開了。這里,也點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鄭以東的長安南山頭,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然后進一步聯想到灞橋煙柳、曲江池臺那些美麗的長安風景區,肯定會多情地等待收復關中的宋朝軍隊的到來。應,應該。這里用“應”字,特別強調肯定語氣。

      人,指宋軍,也包括作者。詞中沒有直接說到收復失地的戰爭,而是以大膽的想象,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來暗示作者所主張的抗金戰爭的前景。這種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壯志抒發的基礎上,自然引發而出,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創作背景

      陸游的一生,懷著抗金救國的壯志。四十五歲以前,長期被執行投降路線的當權派所排擠壓抑。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四十八歲。這年春天,他接受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來到南鄭,擔任四川宣撫使公署干辦公事兼檢法官,參加了9個月的從軍生活。南鄭是當時抗金的前線,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賓意氣十分相投。高興亭,在南鄭內城的西北,正對南山。

      長安當時在金占領區內,南山即秦嶺,橫亙在陜西省南部,長安城南的南山是它的主峰。陸游在憑高遠望長安諸山的時候,收復關中的熱情更加奔騰激蕩,不可遏止。集中有不少表現這樣主題的詩,但多屬于離開南鄭以后的追憶之作。而這首《秋波媚》詞,卻是在南鄭即目抒感的一篇。

    “烽火照高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ū bō mèi qī yuè shí liù rì wǎn dēng gāo xìng tíng wàng cháng ān nán shān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qiū dào biān chéng jiǎo shēng āi, fēng huǒ zhào gāo tái.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
    bēi gē jī zhù, píng gāo lèi jiǔ, cǐ xìng yōu zāi.
    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duō qíng shuí shì nán shān yuè, tè dì mù yún kāi.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
    bà qiáo yān liǔ, qǔ jiāng chí guǎn, yīng dài rén lái.
    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烽火照高臺”平仄韻腳

    拼音:fēng huǒ zhào gāo tái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烽火照高臺”的相關詩句

    “烽火照高臺”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烽火照高臺”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烽火照高臺”出自陸游的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