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時春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片時春夢”全詩
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
隔煙催漏金虬煙,羅幃黯淡燈花結。
燈花結,片時春夢,江南天闊。
作者簡介(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秦樓月·樓陰缺翻譯及注釋
翻譯
樓陰缺處,欄桿的影子靜靜地躺在東廂房前,空中皓月一輪。月兒照東廂,滿天露冷風清,杏花潔白如雪。
隔著煙霧,聽催促時光的漏壺下,銅龍滴水,聲如哽咽。廂房里帷幕昏暗,燈兒結了花。燈兒結了花,我只做了一會兒春夢,便游遍了遼闊的江南。
注釋
①樓陰缺:高樓被樹蔭遮蔽,只露出未被遮住的一角。指樹陰未遮住的樓閣一角。
②欄干影臥:由于高樓東廂未被樹蔭所蔽,因此當月照東廂時,欄干的影子就臥倒地上。
③廂:廂房。
④ 一天:滿天。
⑤煙:夜霧。
⑥金虬(qiú):銅龍,造型為龍的銅漏,古代滴水計時之器。
⑦羅幃:羅帳。指閨房。
⑧燈花結:燈芯燒結成花,舊俗以為有喜訊。
秦樓月·樓陰缺賞析
全詞描寫春閨少婦懷人之情,也亦寫寄托之情也就是托詞中少婦的懷人之情寄作者本人的愛君之意。詞分為上下兩闕描寫的情景十分真切,是組詞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篇。
“樓陰缺。闌干影臥東廂月。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詞的上闕寫樓外月色夜景。樓陰缺處,月光向東廂投下了欄桿的影子。影向東,則月偏西;月偏西,則夜已深。“東廂月”三字,按詞牌格式規定,須重出。后出三字屬下句,則浩然風露,似雪杏花,盡被包容在這月光下的銀色世界里。“杏花”,為點季節,也是春夜外景迷人畫面的主體,青春寂寞之憐惜情緒,已暗暗蘊含其中。李白以“床前明月光”引發故鄉之思,這里寫深夜月色,也為后半首寫閨閣愁思不眠,先作環境和心情的烘染。
“隔煙催漏金虬咽,羅幃暗淡燈花結。燈花結,片時春夢,江南天闊。”詞的下闋寫到的那位懷人念遠的閨中少婦,深藏在這座幽雅的園林之中,其風姿的秀美、心性的柔靜和心情的惆悵,也就可想而知了。給人一種見其景感其人的感覺。所以,上下闋之間看似互不相屬,實際上還是非常一致的。然后轉寫少婦的愁思。她獨臥羅幃之中,心懷遠人,久不能寐。此時燃膏將盡,燈芯結花,室內光線越來越暗淡,室外則夜露已落,一切都這么沉寂,只有漏壺上的銅龍透過煙霧送來點點滴滴的漏聲。在愁人聽來,竟似聲聲哽咽。作者這里并不直接寫人的神態,而是更深一層,借暗淡的燈光和哽咽的漏聲造成一種幽怨的意境,把人的愁苦表現得十分真切。特別是“隔煙催漏金虬咽”找人一句,尤見移情想象的奇思。又寫少婦的幽夢,又重疊前句末三字,突出燈光的昏暗,然后化用岑參《春夢》詩“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二語,表現少婦的迷離惝恍之情。
人倦燈昏,始得暫眠片刻,夢魂忽到江南,境界頓覺開闊。然而所懷念的人又在哪?夢中是否能見到?作者卻不寫出來,讓讀者自去想象。這樣寫,比韋莊《木蘭花》中的這句 “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意思更含蓄,更意味深長。
秦樓月·樓陰缺創作背景
據周必大撰《范公成大神道碑》記載,成大于淳熙三年(1176)春在四川制置使任上辭官歸家養病(四年五月成行 ),病中還為國操勞,上書言兵民十五事,使宋孝宗趙深受感動。所以這組詞可能有此寄托,并可能作于此次居家養病時。這里提到寄托,只是為了說明作者的原意。“片時春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ín lóu yuè
秦樓月
lóu yīn quē, lán gàn yǐng wò dōng xiāng yuè.
樓陰缺,欄干影臥東廂月。
dōng xiāng yuè, yì tiān fēng lù, xìng huā rú xuě.
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
gé yān cuī lòu jīn qiú yān, luó wéi àn dàn dēng huā jié.
隔煙催漏金虬煙,羅幃黯淡燈花結。
dēng huā jié, piàn shí chūn mèng, jiāng nán tiān kuò.
燈花結,片時春夢,江南天闊。
“片時春夢”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