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山深路亦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行到山深路亦無”全詩
溪昏樹暗覺神孤。
微茫山路才通足,行到山深路亦無。
尋草淺,揀林疏。
雖疏無奈野藤粗。
春衫不管藤搊碎,可惜教花著地鋪。
分類: 鷓鴣天
作者簡介(王質)
王質,字華卿,太原祁人。五代祖通,字仲淹,隋末大儒,號文中子。通生福祚,終上蔡主簿。福祚生勉,登進士第,制策登科,位終寶鼎令。勉生怡,終渝州司戶。怡生潛,揚州天長丞。質則潛之第五子。少負志操,以家世官卑,思立名于世,以大其門。寓居壽春,躬耕以養母,專以講學為事,門人受業者大集其門。年甫強仕,不求聞達,親友規之曰:“以華卿之才,取名位如俯拾地芥耳,安自苦于亹茸者乎?揚名顯親,非耕稼可致也。”質乃白于母,請赴鄉舉。
《鷓鴣天(山行)》王質 翻譯、賞析和詩意
《鷓鴣天(山行)》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王質。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空響蕭蕭似見呼。
溪昏樹暗覺神孤。
微茫山路才通足,
行到山深路亦無。
尋草淺,揀林疏。
雖疏無奈野藤粗。
春衫不管藤搊碎,
可惜教花著地鋪。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徒步行走在山中的景象和感受。詩中的景物和意象借以表達一種寂寥孤獨的情感。作者在山行中感受到的是一種空曠、荒涼的氛圍和無盡的孤獨感。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山行的景象,展現了作者內心的孤獨和寂寥。詩的開頭兩句“空響蕭蕭似見呼,溪昏樹暗覺神孤”描繪了山林中回音回蕩的聲音和溪水昏暗的景象,暗示了作者孤獨的心境。接著,詩中出現了“微茫山路才通足,行到山深路亦無”這樣的描述,表達了作者行走在深山中的艱難,以及山中路途的曲折和迷茫,進一步加深了詩中的孤獨感。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作者在山中尋找食物和棲身之處的困難。“尋草淺,揀林疏。雖疏無奈野藤粗”,這些詞語形象地描繪了山中的草地和樹林的稀疏,以及草木的粗糙和堅韌。詩的最后兩句“春衫不管藤搊碎,可惜教花著地鋪”,表達了作者的遺憾和無奈,將春天的花朵比喻為散亂的衣衫,無法御風阻雨,令人感到惋惜。
整首詩以簡潔而質樸的語言描繪了山中行走的艱辛,同時透露出作者內心的孤獨和無奈。它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力量的無足輕重,以及面對孤獨和困境時的無奈和遺憾。該詩詞情感深沉,意境獨特,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行到山深路亦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è gū tiān shān xíng
鷓鴣天(山行)
kōng xiǎng xiāo xiāo shì jiàn hū.
空響蕭蕭似見呼。
xī hūn shù àn jué shén gū.
溪昏樹暗覺神孤。
wēi máng shān lù cái tōng zú, xíng dào shān shēn lù yì wú.
微茫山路才通足,行到山深路亦無。
xún cǎo qiǎn, jiǎn lín shū.
尋草淺,揀林疏。
suī shū wú nài yě téng cū.
雖疏無奈野藤粗。
chūn shān bù guǎn téng chōu suì, kě xī jiào huā zhe dì pù.
春衫不管藤搊碎,可惜教花著地鋪。
“行到山深路亦無”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