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策恥和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上策恥和親”全詩
官序慚先達,才名畏后人。
西戎雖獻款,上策恥和親。
早赴前軍幕,長清外域塵。
分類:
作者簡介(孫逖)
孫逖(696~761) 唐朝大臣、史學家,今東昌府區沙鎮人。自幼能文,才思敏捷。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職。有作品《宿云門寺閣》《贈尚書右仆射》《晦日湖塘》等傳世。
《送李補闕攝御史充河西節度判官》孫逖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李補闕攝御史充河西節度判官》
昔年叨補袞,邊地亦埋輪。
官序慚先達,才名畏后人。
西戎雖獻款,上策恥和親。
早赴前軍幕,長清外域塵。
中文譯文:
曾年我得到一件官衣,同時也在邊地上奔波。
官職的順序使我感到羞愧,才名讓我敬畏于后人。
西北國家雖然帶來貢品,但我不愿意與他們和親。
我將早日赴前線,遠離長安的塵埃。
詩意:
該詩描寫了詩人孫逖送別李補闕出任河西節度判官的情景。詩人第一句提到自己曾經也曾在邊境工作過,后來被調往后方。他感到慚愧,因為其他官員已先于他有所成就。詩人知道自己的才名并不出眾,也會受到后來者的威脅。
然后,詩人表達了對西戎的鄙視。雖然西戎可能帶來貢品,但他們的做法讓詩人感到恥辱,因而拒絕了與他們的接觸。
最后,詩人表示他將盡早前往前線,遠離長安的繁華,去為國家效力,為自己爭取榮譽。
賞析:
這首詩以詩人個人的經歷為切入點,展示了他對于官職晉升和才名輩分的思考。詩人通過自我反省,表露出對成就的渴望和對自身能力的懷疑。
詩中的西戎一詞,指的是西北邊境的少數民族。詩人對他們的反感主要源自他們常常獻貢的行為,并對他們的視國家大義不重。這體現了詩人對于國家的忠誠和自尊的態度。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決心和使命感,他希望早日前往前線,為國家效力,同時也展示了他對于清貧而安定的外界環境的選擇。
總體來說,這首詩通過個人的經歷與情感,抒發了作者對于官職輩分、才名榮耀和國家忠誠的思考,展示了他積極向前的決心和對于平淡生活的向往。
“上策恥和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lǐ bǔ quē shè yù shǐ chōng hé xī jié dù pàn guān
送李補闕攝御史充河西節度判官
xī nián dāo bǔ gǔn, biān dì yì mái lún.
昔年叨補袞,邊地亦埋輪。
guān xù cán xiān dá, cái míng wèi hòu rén.
官序慚先達,才名畏后人。
xī róng suī xiàn kuǎn, shàng cè chǐ hé qīn.
西戎雖獻款,上策恥和親。
zǎo fù qián jūn mù, cháng qīng wài yù chén.
早赴前軍幕,長清外域塵。
“上策恥和親”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