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素車東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白馬素車東去”全詩
須臾動地鼙鼓。
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
朝又暮。
誚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
風波平步。
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
憑誰問,萬里長鯨吞吐。
人間兒戲千弩。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
堪恨處。
人道是、子胥冤憤終千古。
功名自誤。
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
分類: 摸魚兒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是宋代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望飛來、半空鷗鷺。
須臾動地鼙鼓。
截江組練驅山去,
鏖戰未收貔虎。
朝又暮。
誚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
風波平步。
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
憑誰問,萬里長鯨吞吐。
人間兒戲千弩。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
堪恨處。
人道是、子胥冤憤終千古。
功名自誤。
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
詩意和賞析: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以觀潮之景為背景,表達了辛棄疾對時局紛擾和個人遭遇的感慨和思考。
詩的開篇描述了天空中飛來的鷗鷺,以及地上鼙鼓聲的動蕩,這些景象預示著即將發生的戰亂。接著,詩人描繪了截江組練的壯士們奮勇驅山而去,卻仍未能平定戰亂,暗示著動蕩的局勢和未竟的戰斗。
詩中提到了吳兒,指的是吳越地區的人民,他們習慣于面對困難和敵人的威脅,不畏懼蛟龍的憤怒。這表達了人民的堅韌和不屈的精神。
接下來的描寫展示了風平浪靜的海面上紅旗飄揚的景象,以及跳躍的魚兒和踏浪舞動的浪花。這一描寫形象地表達了自然界的壯麗景觀和生機勃勃的場景。
最后兩句詩引用了長鯨吞吐的景象,表達了巨大力量的存在和人間的戰亂。詩中提到人間的戲弄和千千萬萬的弩箭,意味著戰亂和動蕩。白馬素車東去,象征辛棄疾自身的離去和對功名的追求的無奈和疲倦。
整首詩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戰亂動蕩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不滿和對個人遭遇的思考。它展示了辛棄疾對于現實的抱怨和對人生的疑問,同時也流露出他對于理想和功名的追求的痛苦和無奈。
“白馬素車東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ō yú ér guān cháo shàng yè chéng xiàng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
wàng fēi lái bàn kōng ōu lù.
望飛來、半空鷗鷺。
xū yú dòng dì pí gǔ.
須臾動地鼙鼓。
jié jiāng zǔ liàn qū shān qù, áo zhàn wèi shōu pí hǔ.
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
cháo yòu mù.
朝又暮。
qiào guàn dé wú ér bù pà jiāo lóng nù.
誚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
fēng bō píng bù.
風波平步。
kàn hóng pèi jīng fēi, tiào yú zhí shàng, cù tà làng huā wǔ.
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
píng shuí wèn, wàn lǐ cháng jīng tūn tǔ.
憑誰問,萬里長鯨吞吐。
rén jiān ér xì qiān nǔ.
人間兒戲千弩。
tāo tiān lì juàn zhī hé shì, bái mǎ sù chē dōng qù.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
kān hèn chù.
堪恨處。
rén dào shì zi xū yuān fèn zhōng qiān gǔ.
人道是、子胥冤憤終千古。
gōng míng zì wù.
功名自誤。
mán jiào dé táo zhū, wǔ hú xī zǐ, yī gě nòng yān yǔ.
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
“白馬素車東去”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