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千巖爭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共千巖爭秀”全詩
孤負平生弄泉手。
嘆輕衫短帽,幾許紅塵,還自喜,濯發滄浪依舊。
人生行樂耳,身后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且歸去、父老約重來,問如此青山,定重來否。
分類: 洞仙歌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洞仙歌(訪泉於期師,得周氏泉,為賦)》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洞仙歌(訪泉於期師,得周氏泉,為賦)》是辛棄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作者游歷山水之間,感嘆人生短暫和虛名的無常,表達了對自然和真實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
孤負平生弄泉手。
嘆輕衫短帽,幾許紅塵,還自喜,
濯發滄浪依舊。
人生行樂耳,身后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且歸去,父老約重來,問如此青山,定重來否。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辛棄疾游歷山水之間的情景,表達了他對自然和簡樸生活的向往,以及對人生短暫和虛名的思考。
詩的開頭“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形象地描繪了山水之間的奇峰險嶺,生動地展示了自然景觀的壯麗和美麗。
接著,詩人表達了自己平生弄泉的心愿,但卻感到孤獨和無奈。他對時尚的輕衫短帽表示嘆息,對塵世的紛擾有幾分厭倦,但他仍然自我慶幸,認為自己依然保持著純真和真實。濯發滄浪依舊,表達了他對過去的回憶和對真實生活的向往。
詩的后半部分,辛棄疾對人生的看法進行了反思。他認為人生的樂趣只存在于當下,而身后的虛名與功利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他表示生前的一杯酒比虛名更為重要,強調了追求真實與享受生活的態度。
最后兩句表達了辛棄疾在此地結廬修學的決心,他期待著能夠像古代學者淵明一樣,深入學問,種植門前的五柳樹,過上簡樸的生活。他表示愿意回歸到自然和真實的生活中,與鄉親們再次相聚,詢問這片青山是否還會再次見面。
整首詩以自然山水景觀為背景,表達了辛棄疾對紛繁世俗的厭倦和對真實生活的向往。他通過與自然的互動和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對純真和真實的追求,批判了功利主義和虛名的空洞。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深沉的思想,展示了辛棄疾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對人生的獨特見解。
“共千巖爭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òng xiān gē fǎng quán yú qī shī, dé zhōu shì quán, wèi fù
洞仙歌(訪泉於期師,得周氏泉,為賦)
fēi liú wàn hè, gòng qiān yán zhēng xiù.
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
gū fù píng shēng nòng quán shǒu.
孤負平生弄泉手。
tàn qīng shān duǎn mào, jǐ xǔ hóng chén, hái zì xǐ, zhuó fā cāng láng yī jiù.
嘆輕衫短帽,幾許紅塵,還自喜,濯發滄浪依舊。
rén shēng xíng lè ěr, shēn hòu xū míng, hé sì shēng qián yī bēi jiǔ.
人生行樂耳,身后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biàn cǐ dì jié wú lú, dài xué yuān míng, gèng shǒu zhǒng mén qián wǔ liǔ.
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qiě guī qù fù lǎo yuē chóng lái, wèn rú cǐ qīng shān, dìng chóng lái fǒu.
且歸去、父老約重來,問如此青山,定重來否。
“共千巖爭秀”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六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