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歌聲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棹歌聲闋”全詩
還記取、明朝應恨,今宵輕別。
珠淚爭垂華燭暗,雁行中斷哀箏切。
看扁舟、幸自澀清溪,休催發。
白首路,長亭仄。
千樹柳,千絲結。
怕行人西去,棹歌聲闋。
黃卷莫教詩酒污,玉階不信仙凡隔。
但從今、伴我又隨君,佳哉月。
分類: 滿江紅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滿江紅(和楊民瞻送祐之弟還侍浮梁)》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滿江紅(和楊民瞻送祐之弟還侍浮梁)》是宋代文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塵土西風,便無限、凄涼行色。
還記取、明朝應恨,今宵輕別。
珠淚爭垂華燭暗,雁行中斷哀箏切。
看扁舟、幸自澀清溪,休催發。
白首路,長亭仄。
千樹柳,千絲結。
怕行人西去,棹歌聲闋。
黃卷莫教詩酒污,玉階不信仙凡隔。
但從今、伴我又隨君,佳哉月。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辛棄疾與友人楊民瞻送別祐之的情景。詩人感嘆時光荏苒,塵土飛揚,西風凄冷。他回憶起明朝時的恩怨情仇,而此刻的離別顯得輕松。珠淚與燭光爭相斗美,雁行與箏聲都被分隔中斷。他注視著離別的小船,幸運地駛向清澈的溪水,不再催促出發。白發的路途上,長亭顯得狹窄。千樹柳,千絲結,象征著無盡的離愁別緒。詩人擔心行人離去,歌聲將戛然而止。他呼吁不要讓黃色的卷軸沾染詩酒的污漬,也不要讓玉階不信仙人和凡人之間的隔閡。從此刻開始,月亮將陪伴他,與他的朋友一同行走。
賞析:
這首詩詞以辛棄疾擅長的豪放風格表達了離別之情和對時光流轉的感嘆。詩人通過描繪凄涼的行色、珠淚與燭光的競爭、雁行與箏聲的中斷等形象,展現了離別的悲涼和傷感。他對過往的恩怨回憶猶在心頭,但此刻的別離卻顯得輕巧。詩人在白發的路途上望著離去的行人,擔心歌聲將戛然而止,表達出對友誼的珍惜和留戀之情。最后,詩人呼吁不要讓黃卷沾染詩酒的污漬,希望友誼能超越凡俗的隔閡,與月亮共同陪伴彼此。
這首詩詞充滿了離別的情感和對友誼的珍視,同時也展現了辛棄疾獨特的豪放風格。通過描繪凄涼的景象和細膩的情感表達,詩人成功地營造了一種離愁別緒的氛圍,使讀者能夠感受到離別的憂傷和無奈。整首詩詞結構緊湊,意象生動,語言簡練而富有力量,體現了辛棄疾的才華和情感表達能力。這首詩詞在宋代文學中被廣泛傳頌,被認為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之一。
“棹歌聲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ǎn jiāng hóng hé yáng mín zhān sòng yòu zhī dì hái shì fú liáng
滿江紅(和楊民瞻送祐之弟還侍浮梁)
chén tǔ xī fēng, biàn wú xiàn qī liáng xíng sè.
塵土西風,便無限、凄涼行色。
hái jì qǔ míng cháo yīng hèn, jīn xiāo qīng bié.
還記取、明朝應恨,今宵輕別。
zhū lèi zhēng chuí huá zhú àn, yàn háng zhōng duàn āi zhēng qiè.
珠淚爭垂華燭暗,雁行中斷哀箏切。
kàn piān zhōu xìng zì sè qīng xī, xiū cuī fā.
看扁舟、幸自澀清溪,休催發。
bái shǒu lù, cháng tíng zè.
白首路,長亭仄。
qiān shù liǔ, qiān sī jié.
千樹柳,千絲結。
pà xíng rén xī qù, zhào gē shēng què.
怕行人西去,棹歌聲闋。
huáng juǎn mò jiào shī jiǔ wū, yù jiē bù xìn xiān fán gé.
黃卷莫教詩酒污,玉階不信仙凡隔。
dàn cóng jīn bàn wǒ yòu suí jūn, jiā zāi yuè.
但從今、伴我又隨君,佳哉月。
“棹歌聲闋”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