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攜書劍路茫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又攜書劍路茫茫”全詩
春蠶食葉響回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鵬北海,鳳朝陽。
又攜書劍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鷓鴣天·送廓之秋試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詞。首句“白苧新袍入嫩涼”中的“嫩”字很有意蘊,詞人將天氣的涼爽感受著一“嫩”字來表現,可謂出語驚人。這種“陌生化”的表達,將秋天天氣微涼、清爽和清新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次句“春蠶食雖響回廊”就是在首句所點明的環境基礎上寫范廓之(也可以說是考生們)穿著白色苧麻做的新衣服在微涼的天氣里端坐在考場中,奮筆疾書而發出了如春蠶嚼桑葉般的沙沙聲的情景。這樣寫,突出了“秋試”之“秋”的季節特點,在秋高氣爽的季節,參加應試的舉子們奮筆疾書、緊張忙碌的情狀通過“春蠶食葉”的比喻表現出來。
此詞突出的表現手法是虛實相生。上闋點明時令和環境。“白苧新袍入嫩涼”是實寫送別的季節——初秋、天氣環境——微涼、被送者的衣著——白苧新袍;“春蠶食葉響回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虛寫,想象仲秋時節范廓之參加秋試的情景、此次秋試的結果以及下一年參加春闈的結果,虛實結合。下闋,“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實寫廓之攜書劍登程的情景,實中有虛,以虛喻實,喻體“鵬北海,鳳朝陽”意境豪邁雄壯,充滿對廓之的鼓勵;“明年此日青云去,卻笑人間舉子忙”完全是虛寫,想象廓之連中兩試后輕松愉快的心情,表達了對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詞在意象運用與意境創設上體現了辛詞的豪放特點。大鵬、丹鳳,意象豪邁;北海、朝陽、路茫茫,意境開闊;攜書佩劍,既文又武,顯示出既儒雅又剛健的氣概。
此詞用典也很突出,“春蠶食葉”“禹門”“桃花浪““桂子香”“鵬北海”“鳳朝陽”“青云”都用了典故。如桃花浪,典出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六:“鮑氏安國、安行、安世兄弟,三科連中,故程文昌伯禹贈之詩,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而“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宮折桂”,“折桂”一詞源于《晉書·郤詵傳》“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將朝廷科舉中選拔人才稱為“折桂”。借喻高中狀元。詞人借用這兩個典故,含蓄地表達對范廓之參加“秋試”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題名。
這雖是一首送別詞,但因為是送人參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別詩般抒寫離情別緒,而側重于對應考者熱情的鼓勵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鷓鴣天·送廓之秋試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范廓之(范開)是辛棄疾的學生,他準備去參加科舉考試,辛棄疾為表達對他的送別之情和祝愿之意而寫下此詞。“又攜書劍路茫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è gū tiān sòng kuò zhī qiū shì
鷓鴣天·送廓之秋試
bái zhù xīn páo rù nèn liáng.
白苧新袍入嫩涼。
chūn cán shí yè xiǎng huí láng, yǔ mén yǐ zhǔn táo huā làng, yuè diàn xiān shōu guì zǐ xiāng.
春蠶食葉響回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péng běi hǎi, fèng zhāo yáng.
鵬北海,鳳朝陽。
yòu xié shū jiàn lù máng máng.
又攜書劍路茫茫。
míng nián cǐ rì qīng yún qù, què xiào rén jiān jǔ zǐ máng.
明年此日青云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又攜書劍路茫茫”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