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天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日暮天寒”全詩
日暮天寒,歸去來兮。
探梅踏雪幾何時。
今我來思,楊柳依依。
白石岡頭曲岸西。
一片閑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鳥不須啼。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一剪梅·游蔣山呈葉丞相翻譯及注釋
翻譯
我獨自站在空闊無邊的鐘山上飲酒,天色已晚,天氣變寒,已經到了回去的時候。曾幾何時,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現在又依依惜別。你離開后,我將會有怎樣的一番思念。
長江西岸的白石崗,長滿了萋萋芳草,惹來一片離愁。我對你的思念不用山鳥來表達,就像桃李不會言語,下面卻自己出現了小路。
注釋
(1)葉丞相:即葉衡,字夢錫,婺州金華人。葉衡于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此稱丞相,應該是后來追加的。蔣山:即鐘山。
(2)獨立蒼茫:杜甫《樂游園歌》:“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蒼茫:空闊無邊的樣子。 日暮天寒: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歸去來兮: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首句即為歸去來兮。
(3)《詩經· 小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4)白石崗:在建康朱雀門外,當為二人常游之處。芳草萋萋:《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5)《史記·李將軍列傳》引諺語贊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實至名歸。
一剪梅·游蔣山呈葉丞相賞析
詞中上片回憶與葉衡同游鐘山,“獨立蒼茫醉不歸,日暮天寒”,點明了具體地點與時間,“獨立蒼茫”、“日暮天寒”以蒼茫無人來表明作者的孤寂,日暮天寒說明了環境的凄清,從而渲染了一種凄涼悲切的氛圍,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首句“歸去來兮”,說明葉衡即將離開建康奔赴京城。“探梅踏雪幾何時。”,回憶與友人當時一起在鐘山上踏雪尋梅的經歷,“雪”象征著純潔,“梅”則象征著清高,傲岸的人格,詞人與友人一起踏雪尋梅,則是說明兩人志同道合,兩人的友誼也是純潔高尚的。“今我來思”和“楊柳依依”是《詩經·小雅·采薇》中的詩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個人再來鐘山那種“物是人非”的凄涼心境,化用即成的詩句,卻毫無做作之感。
下片緊承“今我來思,楊柳依依。”“白石岡頭曲岸西。一片閑愁,芳草萋萋。”幾句,描寫了友人離開以后的具體情景:白石崗依舊是長滿了萋萋芳草,景色沒有變,卻沒有同游之人,從而而心中充滿了愁緒。“多情山鳥不須啼。”,則是對這種愁緒的強調——不用山中多情的鳥兒悲啼,心中自會惆悵不已。最后兩句,引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贊頌李廣的話說明葉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們的稱頌,葉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愛戴。
一剪梅·游蔣山呈葉丞相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淳熙元年(1174)春,作者第二次在建康做官,任江東安撫使參議官。葉衡也是當時著名的抗金人物,與作者關系密切。辛棄疾這次在建康任職,也是出于葉衡的推薦。葉衡于是年二月招赴京城,該詞正詠此事。“日暮天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 jiǎn méi yóu jiǎng shān chéng yè chéng xiàng
一剪梅·游蔣山呈葉丞相
dú lì cāng máng zuì bù guī.
獨立蒼茫醉不歸。
rì mù tiān hán, guī qù lái xī.
日暮天寒,歸去來兮。
tàn méi tà xuě jǐ hé shí.
探梅踏雪幾何時。
jīn wǒ lái sī, yáng liǔ yī yī.
今我來思,楊柳依依。
bái shí gāng tóu qū àn xī.
白石岡頭曲岸西。
yī piàn xián chóu, fāng cǎo qī qī.
一片閑愁,芳草萋萋。
duō qíng shān niǎo bù xū tí.
多情山鳥不須啼。
táo lǐ wú yán, xià zì chéng qī.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日暮天寒”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