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向甕頭防吏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已向甕頭防吏部”全詩
風雨晴時君不去。
墻頭塵滿短轅車,門外人行芳草路。
南城東野應聯句。
好記瑯玕題字處。
也應竹里著行廚,已向甕頭防吏部。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玉樓春(客有游山者,忘攜具,以詞來索酒,用韻以答·時余以病不往)》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玉樓春(客有游山者,忘攜具,以詞來索酒,用韻以答·時余以病不往)》是宋代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行日日妨風雨。
風雨晴時君不去。
墻頭塵滿短轅車,
門外人行芳草路。
南城東野應聯句。
好記瑯玕題字處。
也應竹里著行廚,
已向甕頭防吏部。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位游山的客人,卻忘記帶酒具,用詩詞向別人索酒,并用韻文回答。然而,因為作者辛棄疾身患疾病,無法前往與這位客人相會。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客人游山的場景,表達了辛棄疾對自然景色和自由閑逸生活的向往。詩中的風雨妨礙了山行,但當天氣晴朗時,客人卻不愿離去,暗示他對山水之間的美好享受。墻頭積滿了塵土的短轅車,門外人們走在芳草盈盈的小路上,描繪了山間寧靜的景象。
詩中還提到南城東野,應該是指南城的東邊野外。這里有人應該會聯句,表示這是一個有詩意的地方。瑯玕指的是名貴的瓷器,題字處應該是指有名的石碑或題刻。這些細節展示了作者對文化和藝術的關注和熱愛。
最后兩句提到了竹林中的行廚和防吏部的場景。行廚指的是行軍時的移動廚房,暗示作者曾經有過軍旅生涯。而防吏部可能指的是辛棄疾當時領導的吏部,但具體意義不明。這些描寫展示了作者的多才多藝和豐富的經歷。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細節的穿插,展示了辛棄疾對自然、文化和自由生活的熱愛,同時也透露出作者身世和情感的復雜性。
“已向甕頭防吏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lóu chūn kè yǒu yóu shān zhě, wàng xié jù, yǐ cí lái suǒ jiǔ, yòng yùn yǐ dá shí yú yǐ bìng bù wǎng
玉樓春(客有游山者,忘攜具,以詞來索酒,用韻以答·時余以病不往)
shān xíng rì rì fáng fēng yǔ.
山行日日妨風雨。
fēng yǔ qíng shí jūn bù qù.
風雨晴時君不去。
qiáng tóu chén mǎn duǎn yuán chē, mén wài rén xíng fāng cǎo lù.
墻頭塵滿短轅車,門外人行芳草路。
nán chéng dōng yě yīng lián jù.
南城東野應聯句。
hǎo jì láng gān tí zì chù.
好記瑯玕題字處。
yě yīng zhú lǐ zhe xíng chú, yǐ xiàng wèng tóu fáng lì bù.
也應竹里著行廚,已向甕頭防吏部。
“已向甕頭防吏部”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