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存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進退存亡”全詩
小人請學樊須稼。
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矣□□下。
去衛靈公,遭桓司馬。
東西南北之人也。
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是宋代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行走在茂盛的草地上,進退之間關系著國家的存亡,個人的行為和隱藏、利用、舍棄等都需要慎重。我向小人學習樊須稼(樊須稼是古代傳說中的君主,善于治理國家)。衡門之下是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但時間已經過去,太陽已經西斜。離開衛靈公(指古代的衛國君主),遇到了桓司馬(指桓彝,古代晉國的丞相)。無論東西南北的人,都一樣遭受著困苦。長沮和桀溺(兩位古代仁人),卻結伴耕種,為什么我們要過著游離不定的生活呢?
詩意:
《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以進退存亡為主題,通過對個人行為和社會現象的觀察和反思,表達了對時代動蕩和社會困境的思考。詩中通過對小人、樊須稼、衡門、衛靈公、桓司馬等形象的運用,揭示了社會中的矛盾和不公,并呼喚人們追求正義和真理。
賞析:
辛棄疾以獨特的視角和婉約的語言,表達了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對時代風云的思考。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對小人和樊須稼、衡門和衛靈公、長沮桀溺和其他人的對比,展現了社會中的善惡之別和社會階層的不公。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凝練地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狀的憂慮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時也呼喚人們以良善之心追求公正和真理。
這首詩詞具有辛棄疾獨特的才情和洞察力,通過對個人行為和社會風貌的描繪,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會的現實與人們內心的掙扎。同時,它也啟示人們要思考和面對社會中的問題,追求真理和公正,為社會的進步和美好做出努力。
“進退存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à suō xíng fù jià xuān, jí jīng jù
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
jìn tuì cún wáng, xíng cáng yòng shě.
進退存亡,行藏用舍。
xiǎo rén qǐng xué fán xū jià.
小人請學樊須稼。
héng mén zhī xià kě qī chí, rì zhī xī yǐ xià.
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矣□□下。
qù wèi líng gōng, zāo huán sī mǎ.
去衛靈公,遭桓司馬。
dōng xī nán běi zhī rén yě.
東西南北之人也。
zhǎng jǔ jié nì ǒu ér gēng, qiū hé wéi shì xī xī zhě.
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
“進退存亡”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