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不隨人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風景不隨人去”全詩
風景不隨人去,到而今留得。
老無情味到遍章,詩債怕人索。
卻笑近來林下,有許多詞客。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好事近(和城中諸友韻)》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好事近(和城中諸友韻)》是宋代文學家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云氣上林梢,
畢竟非空非色。
風景不隨人去,
到而今留得。
詩中的"上林梢"指的是高聳入云的林木,"云氣"指的是裊裊升起的云霧。辛棄疾通過描繪高處的云霧和林木,表達了一種超脫塵世、追求自由的情感。他認為這些云霧和林木并非真正的存在,而是一種超越了物質形態的存在,具有一種虛幻而美麗的意境。
"風景不隨人去,到而今留得"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景色的欣賞和感嘆。他認為風景并不會隨著人的離去而消失,而是永遠留在那里,供人們欣賞。這種觀點反映了作者對于自然恒久不變的態度,同時也傳遞了一種對于逝去時光的思考和回憶。
"老無情味到遍章,詩債怕人索"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對于自己創作的詩詞的反思。辛棄疾認為自己的作品中缺乏情感的投入和深度,只是空洞的字句堆砌,沒有真正的內涵和意義。他擔心自己的詩債將來會被人索取,因為其中所表達的情感和內心真實性不足。
"卻笑近來林下,有許多詞客"這句話反映了作者對于當時文壇的現狀的看法。辛棄疾對于當時生活在林下、以創作詞曲為樂的文人表示不屑一顧,認為他們的作品缺乏真正的情感和內涵,只是紙上談兵。
整首詩詞以抒發個人情感和對于詩詞創作的反思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美和文學創作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辛棄疾對于時代和文壇的不滿和批判態度。這首詩通過簡潔而凝練的語言,展示了辛棄疾獨特的審美觀和對于人生價值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風景不隨人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ǎo shì jìn hé chéng zhōng zhū yǒu yùn
好事近(和城中諸友韻)
yún qì shàng lín shāo, bì jìng fēi kōng fēi sè.
云氣上林梢,畢竟非空非色。
fēng jǐng bù suí rén qù, dào ér jīn liú dé.
風景不隨人去,到而今留得。
lǎo wú qíng wèi dào biàn zhāng, shī zhài pà rén suǒ.
老無情味到遍章,詩債怕人索。
què xiào jìn lái lín xià, yǒu xǔ duō cí kè.
卻笑近來林下,有許多詞客。
“風景不隨人去”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