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漸喜歸期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馬頭漸喜歸期近”全詩
馬頭漸喜歸期近。
試上小紅樓。
飛鴻字字愁。
闌干閑倚處。
一帶山無數。
不似遠山橫。
秋波相共明。
分類: 菩薩蠻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菩薩蠻》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菩薩蠻》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西風都是行人恨,
馬頭漸喜歸期近。
試上小紅樓,
飛鴻字字愁。
闌干閑倚處,
一帶山無數。
不似遠山橫,
秋波相共明。
中文譯文:
西風常令行人懷恨,
馬頭已經喜歡歸期臨近。
試登小紅樓,
飛鴻傳達著無盡愁苦。
靠在欄桿上,
眺望四周千山萬嶺。
與遠處的山峰不同,
秋天的眼神相互明亮。
詩意和賞析:
《菩薩蠻》是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表達了離愁別緒和對遠方歸期的期待之情。
詩的第一句“西風都是行人恨”,描繪了西風吹拂下行人的離愁別緒。西風往往代表著離別和戀人之間的分離,因此行人心中充滿了離別的悲傷和憂愁。
第二句“馬頭漸喜歸期近”,則表達了行人對歸期的盼望。當行人發現馬頭已經朝著回家的方向轉動,表示歸期已經逐漸臨近,心情開始變得愉快起來。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行人登上小紅樓,眺望遠方的情景。行人觀賞周圍的山巒,眼中充滿了愁苦之情,仿佛每個字都流露出了離別的憂傷。
最后兩句“闌干閑倚處,一帶山無數。不似遠山橫,秋波相共明。”則描繪了行人靠在欄桿上,眺望著遙遠的山峰。與遠方的山峰不同,秋天的眼神相互明亮,可能表達了行人與遠方的戀人或親友之間的心靈相通。
整首詩通過對行人離別思念和歸期盼望的描繪,展現了辛棄疾對離別的痛苦和對團聚的渴望之情。同時,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增加了詩詞的意境和情感的層次。這首詩詞既展示了辛棄疾獨特的才華和感情的豐富性,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子對離別和團聚的普遍情感體驗。
“馬頭漸喜歸期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ú sà mán
菩薩蠻
xī fēng dōu shì xíng rén hèn.
西風都是行人恨。
mǎ tóu jiàn xǐ guī qī jìn.
馬頭漸喜歸期近。
shì shàng xiǎo hóng lóu.
試上小紅樓。
fēi hóng zì zì chóu.
飛鴻字字愁。
lán gān xián yǐ chù.
闌干閑倚處。
yí dài shān wú shù.
一帶山無數。
bù shì yuǎn shān héng.
不似遠山橫。
qiū bō xiāng gòng míng.
秋波相共明。
“馬頭漸喜歸期近”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二吻 (仄韻) 去聲十三問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