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三曾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龍華三曾愿”全詩
妾如手中扇。
團團青影雙雙伴。
秋來腸欲斷。
秋來腸欲斷。
黃昏淚眼。
青山隔岸。
但咫尺、如天遠。
病來只謝傍人勸。
龍華三曾愿。
龍華三曾愿。
分類: 東坡引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東坡引》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東坡引》是宋代文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君如梁上燕。
妾如手中扇。
團團青影雙雙伴。
秋來腸欲斷。
秋來腸欲斷。
黃昏淚眼。
青山隔岸。
但咫尺、如天遠。
病來只謝傍人勸。
龍華三曾愿。
龍華三曾愿。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離別的思念之情。詩中君子如同高梁上的燕子,而作者則如同掌中的折扇。兩者相互依偎,共同形成團團的青色影子。然而,秋天一到,作者的心腸就像要斷裂一般。黃昏時,作者的眼淚奪眶而出,青山隔岸,使得離別的距離變得無比遙遠。在疾病來襲時,作者只能感激身邊的人的勸慰。最后,作者表達了對龍華山的三次祝愿,可能代表了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
賞析: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愛國詩人,他以豪放的詞章和激昂的抒情著稱。《東坡引》這首詩詞雖然篇幅不長,卻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離別的思念之情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將君子比喻為高梁上的燕子、將作者比喻為手中的折扇,展示了兩者的親密關系和離不開的依存。作者通過形象生動的描寫,使得讀者可以感受到離別時的痛苦和無奈。
詩中的黃昏、淚眼、青山隔岸等意象,進一步強調了離別的悲傷和距離的遙遠。盡管離別的距離只有咫尺之遙,但在作者內心中卻像是天邊那般遙遠。這種對離別的痛苦的描繪,讓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作者內心的苦楚和無奈。
最后,詩中的龍華三曾愿可能代表了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龍華山是中國的一座名山,歷來被視為吉祥之地。作者表達了對龍華山的祝愿,也可以理解為對未來的希望和美好的展望。
總的來說,《東坡引》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離別的思念之情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這首詩詞展現了辛棄疾豪放抒情的風格,同時也讓讀者在感受到離別的痛苦之余,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期待。
“龍華三曾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ōng pō yǐn
東坡引
jūn rú liáng shàng yàn.
君如梁上燕。
qiè rú shǒu zhōng shàn.
妾如手中扇。
tuán tuán qīng yǐng shuāng shuāng bàn.
團團青影雙雙伴。
qiū lái cháng yù duàn.
秋來腸欲斷。
qiū lái cháng yù duàn.
秋來腸欲斷。
huáng hūn lèi yǎn.
黃昏淚眼。
qīng shān gé àn.
青山隔岸。
dàn zhǐ chǐ rú tiān yuǎn.
但咫尺、如天遠。
bìng lái zhǐ xiè bàng rén quàn.
病來只謝傍人勸。
lóng huá sān céng yuàn.
龍華三曾愿。
lóng huá sān céng yuàn.
龍華三曾愿。
“龍華三曾愿”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四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