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敲冰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議論敲冰雪”全詩
踏碎鐵鞋三百纟兩,不在危峰絕壁。
龍友相逢,_樽緩舉,議論敲冰雪。
何妨人道,圣時同見三杰。
自是不日同舟,平戎破虜,豈由言輕發。
任使窮通相鼓弄,恐是真□難滅。
寄食王孫,喪家公子,誰握周公發。
冰□皎皎,照人不下霜月。
分類: 念奴嬌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念奴嬌(三友同飲,借赤壁韻)》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念奴嬌(三友同飲,借赤壁韻)》
念奴嬌,借赤壁韻,
論心論相,便擇術滿眼,紛紛何物。
踏碎鐵鞋三百纟兩,不在危峰絕壁。
龍友相逢,_樽緩舉,議論敲冰雪。
何妨人道,圣時同見三杰。
自是不日同舟,平戎破虜,豈由言輕發。
任使窮通相鼓弄,恐是真□難滅。
寄食王孫,喪家公子,誰握周公發。
冰□皎皎,照人不下霜月。
中文譯文:
懷念奴嬌,借用《赤壁賦》的韻腳,
論述內心與人情,選擇良好的才能,紛紛有何物。
踏碎鐵鞋三百纟兩,不在危峰絕壁。
龍友相逢,_樽緩舉,議論敲擊冰雪。
何妨人道,圣時一同見到三位杰出之人。
自然會同舟共濟,平定戰亂,豈能輕易實現。
縱使貧困和富裕相互激勵,恐怕真正的困境難以消除。
寄給食物的王子和失去家族的公子,誰能夠掌握周公的權力。
冰雪皎潔,照人不亞于霜月。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辛棄疾創作的作品,借用了《赤壁賦》的韻腳。詩人以論述內心與人情為主題,表達了對友誼、才能和歷史英雄的贊美之情。
詩的開篇,詩人懷念著一個名叫奴嬌的人,借用了《赤壁賦》的韻腳來表達思念之情。接著,詩人論述心靈和人事的關系,選擇優秀的才能,紛紛有何物。
下一段描述了詩人的勇武和決心。他說自己踏碎了鐵鞋,走過了三百里的艱險道路,表達了他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決心。
接下來,詩人描繪了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相逢的場景,舉杯緩慢地舉起,他們議論著擊打冰雪的聲音。他們相互鼓勵,不畏嚴寒,像圣賢一樣聚集在一起。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對歷史英雄和他們的事跡的贊美。詩人說即使是在同舟共濟的日子里,平定戰亂并打敗敵人,這并非只是口頭上的輕易發言。即使在順境或逆境中,他們的才能和膽識都會被發揮出來,真正的困境也難以消除。
最后兩句寄托了詩人對王孫和公子們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掌握權力,帶給社會秩序和穩定。冰雪皎潔拋光了,照亮人們,不亞于寒冷的霜月。
整首詩以辛棄疾典型的豪放風格表達了對友誼、才能和英雄事跡的贊美之情。詩人通過選擇性的借用《赤壁賦》的韻腳,將自己的思念之情與歷史和英雄相結合,展示了他對心靈與人情的思考,以及對困境和挑戰的勇往直前的決心。整首詩情感熱烈,語言豪放,既表達了對真正英雄的贊美,又蘊含了對友誼和才能的向往。
“議論敲冰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iàn nú jiāo sān yǒu tóng yǐn, jiè chì bì yùn
念奴嬌(三友同飲,借赤壁韻)
lùn xīn lùn xiāng, biàn zé shù mǎn yǎn, fēn fēn hé wù.
論心論相,便擇術滿眼,紛紛何物。
tà suì tiě xié sān bǎi sī liǎng, bù zài wēi fēng jué bì.
踏碎鐵鞋三百纟兩,不在危峰絕壁。
lóng yǒu xiāng féng, zūn huǎn jǔ, yì lùn qiāo bīng xuě.
龍友相逢,_樽緩舉,議論敲冰雪。
hé fáng rén dào, shèng shí tóng jiàn sān jié.
何妨人道,圣時同見三杰。
zì shì bù rì tóng zhōu, píng róng pò lǔ, qǐ yóu yán qīng fā.
自是不日同舟,平戎破虜,豈由言輕發。
rèn shǐ qióng tōng xiāng gǔ nòng, kǒng shì zhēn nán miè.
任使窮通相鼓弄,恐是真□難滅。
jì shí wáng sūn, sàng jiā gōng zǐ, shuí wò zhōu gōng fā.
寄食王孫,喪家公子,誰握周公發。
bīng jiǎo jiǎo, zhào rén bù xià shuāng yuè.
冰□皎皎,照人不下霜月。
“議論敲冰雪”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