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閣銀屏一夜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繡閣銀屏一夜秋”全詩
繡閣銀屏一夜秋。
當日襪塵何處去,溪樓。
怎對煙波不淚流。
天際目歸舟。
浪卷濤翻一葉浮。
也似我儂魂不定,悠悠。
宋玉方悲庾信愁。
作者簡介(陳亮)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后曾兩次被誣入獄。紹熙四年光宗策進士第一,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謚號文毅。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宋史有傳。
南鄉子·風雨滿蘋洲鑒賞
此詞在時下流行的不少宋詞讀本中皆未得一立足之地,足見人們對它的冷淡。大約人們還是喜愛陳亮“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哪有平分月”,“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一類的慷慨激昂之詞,及讀這首《南鄉子》,不免覺得氣軟無力,以為失了所謂“龍川本色”。其實不是這樣。
初讀之下,《南鄉子》是一首懷人之小令。打頭兩句既點明了時令,又寫出了主人公的孤獨。“當日襪塵何處去”,古人習用“凌步微波,羅襪生塵”來形容體態、腳步的輕盈,由此可以想象得出相思之人與所思之人曾有過花前月下、并肩芳徑的美好時光。然而徒留下溫馨的回憶而已,眼前人卻空居繡閣銀屏之中,獨以風聲雨聲為伴,面對千里煙波,不禁潸然淚下。
過片緊承上片的“煙波”,用“浪卷濤翻”中的悠悠一葉扁舟來形容自己的心魂不定,信手拈來,寓情其中,十分貼切。懷人之苦,至此極矣,詞人卻又突然落下一句:“宋玉方悲庾信愁!”宋玉曾作《九辯》,其中最著名的句子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零落而變衰。”自此之后,“悲秋”成為文人筆下不斷重復的主題。庾信是北朝詩人,其著名的作品有《擬詠懷》二十七首和《哀江南賦》等,其中也有“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之句。從表面看來,“宋玉方悲庾信愁”只是照應了上片的“繡閣銀屏一夜秋”,仍是以環境的蕭瑟襯托主人公心中的凄苦而已。但分析作品有時不可不“知人論世”,結合作者當時的政治形勢及其生平志業和創作傾向來考察,詞人這里用宋玉、庾信之典是有深意在的。宋玉《九辯》所抒發的主要是自己落拓不偶的悲愁和不平,以及對妒害賢良的奸讒小人的憎惡。“豈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這就是宋玉之悲。而庾信之愁在“鄉關之思”,則是不待言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庾信《擬詠懷》第十一首以“搖落秋為氣”打頭,結局為:“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后名。”感慨自己故國(南朝梁)君臣只顧眼前享樂而無后慮之憂。由此看來,陳亮以宋玉、庾信來形容自己的悲愁,絕不僅僅是悲秋懷人,而是懷念著被金人占領的北國大地,渴望朝廷掃除奸邪,改變茍安的現狀,早圖恢復。這樣,“浪卷濤翻”云云,也就可以形容詞人那一顆憂國憂民的愛國之心的跳動了。
作家有時候確實是落筆不由初衷的。即使陳亮寫《南鄉子》之初是想表達懷人之情,那也并不影響他平日所最關心的事情、所念念不忘的思想感情在寫作過程中突然爆發出來。
“繡閣銀屏一夜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án xiāng zǐ
南鄉子
fēng yǔ mǎn píng zhōu.
風雨滿蘋洲。
xiù gé yín píng yī yè qiū.
繡閣銀屏一夜秋。
dāng rì wà chén hé chǔ qù, xī lóu.
當日襪塵何處去,溪樓。
zěn duì yān bō bù lèi liú.
怎對煙波不淚流。
tiān jì mù guī zhōu.
天際目歸舟。
làng juǎn tāo fān yī yè fú.
浪卷濤翻一葉浮。
yě sì wǒ nóng hún bù dìng, yōu yōu.
也似我儂魂不定,悠悠。
sòng yù fāng bēi yǔ xìn chóu.
宋玉方悲庾信愁。
“繡閣銀屏一夜秋”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