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角動行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吹角動行人”全詩
笳悲馬嘶亂,爭渡黃河水。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里。
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
作者簡介(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從軍行·吹角動行人賞析
秋戰國以降,唐宋人才尤盛。唐代國力昌盛,士子多出名門望族,胸懷天下志向,之于家國蒼生理解,自有其高人一等的貴族氣度。詩以言志,所以唐代士子多以詩歌見長。宋于五代黑暗后立國,內國力積貧,外有契丹威脅,內憂外患之際,宋太祖毅然杯酒釋兵權,以儒生道德為重。宋之士子大多恪盡窮理,嚴肅治學,所以有宋一代,理學家甚眾。
唐詩宋理,皆中華瑰寶,以意氣評,歷代詩人難出唐人之右,唐詩之氣度,唯摩詰泰然。摩詰潑墨恬淡從容,內蘊琴畫,通讀一番自見其張力,見其世家、右丞氣度。現今流傳之作,大抵晚年田園山水筆墨,觸目皆是“舍藏”自然。王維早期樂府多激昂豪邁,不失乖張。此詩即是。
李氏父子馬上奪江山,盛唐用兵頻繁,世家子弟喜從軍邊境,載王頸而歸,立功名于青史。文字意氣,多見邊塞軍旅。樂府多歌詠之,文字冗長。這首《從軍行》短短四十字,就將青年士子跨馬離家至凱旋的過程描述,此等文思觸角,非尋常人可為之。“吹角、喧喧、笳悲、爭渡、日暮、戰身、盡系、歸來”之鋪墊,通貫緊密。“行人、人起、嘶亂、河水、漠陲、塵里、王頸、天子”之后綴,情理簡明。“言有盡,意無窮”,詩中意味,盡在摩詰筆觸中。[1]
雖然邊塞詩通常與盛唐聯系在一起,但事實上它是最因循守舊的題材之一。盛唐詩人經常繼續七世紀的景物斷片并置,但他們能夠將并置的景物斷片和荒涼對照生動地戲劇化,這是他們在這一模式上獲得極大成功的原因。從那些關鍵性的斷片中,讀者可以想像出完整的場景,然后將這些場景連接成一首近乎敘事的詩。王維這首詩運用了與盧照鄰的《紫騮馬》詩相同的技巧,不過王維用起來帶有盛唐的復雜特性。
王維將戰爭的殘暴與寧靜的邊塞景象并置,從整體效果看,王詩比盧詩遠為自信。與對邊塞戰爭向往的同時,產生了對游俠的興趣。游俠以各種各樣的形象出現,有時是橫行的惡少,有時是勇敢、正義的犯法者,有時是戰爭英雄。
“吹角動行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óng jūn xíng
從軍行
chuī jiǎo dòng xíng rén, xuān xuān xíng rén qǐ.
吹角動行人,喧喧行人起。
jiā bēi mǎ sī luàn, zhēng dù huáng hé shuǐ.
笳悲馬嘶亂,爭渡黃河水。
rì mù shā mò chuí, zhàn shēng yān chén lǐ.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里。
jǐn xì míng wáng jǐng, guī lái bào tiān zǐ.
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
“吹角動行人”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