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陌風光縱賞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巷陌風光縱賞時”全詩
籠紗未出馬先嘶。
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
花滿市,月侵衣。
少年情事老來悲。
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游人緩緩歸。
作者簡介(姜夔)

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游。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鷓鴣天·正月十一日觀燈翻譯及注釋
翻譯
街道上的風光,在縱情賞燈的時候,豪貴家的紗燈籠還未出門,門外的馬兒已在嘶吼。我這白發蒼蒼的平民百姓,沒有隨從呼前擁后。只有相隨作伴的小女,坐在自己的肩頭。
花燈滿街滿市,月光映照衣裘。少年時的賞心樂事,老來卻是悲涼的感受。來到繁華的沙河塘上,初春稍微有點寒冷氣候,看完了燈的游人們,慢慢地朝家中行走。
注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押平聲韻。也是曲牌名。
⑵正月十一日觀燈:據周密《武林舊事》載,臨安元夕節前常有試燈預賞之事。
⑶巷(xiàng)陌:街道的通稱。
⑷縱(zòng)賞:盡情觀賞。
⑸籠紗:燈籠,又稱紗籠。
⑹白頭居士:作者自指。
⑺呵(hē)殿:前呵后殿,指身邊隨從。
⑻乘肩小女:坐在肩膀上的小女孩。
⑼花滿市,月侵衣:謂花燈滿街滿市,月光映照衣裘。侵:映照。
⑽“少年”句:指作者的愛情悲劇。二十多歲時,姜夔在合肥曾有一位情人,后來分手了,但一直念念不忘,長久不得見,舊事上心頭,無限惆悵。
⑾沙河塘:地名,在錢塘(今浙江杭州)南五里。
鷓鴣天·正月十一日觀燈鑒賞
這首詞的上片通過對比手法,反映南宋統治集團貪圖享樂、昏聵腐朽和正直志士的清貧孤寂。“巷陌”兩句寫權貴們觀燈的盛大場面。據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元宵”云:“公子王孫,五陵年少,更以紗籠(即燈籠)喝道,將帶佳人美女,遍地游賞。”籠紗即紗籠。詞人僅以七字概括了這些貴族公子外出觀燈的氣派,氣象華貴,雋永有味,意境高遠。正如況周頤所說:“七字寫出華貴氣象,卻淡雋不涉俗。”(《蕙風詞話》卷二)其所以達到如此藝術效果,主要是因為詞人從側面著筆,寫出一個典型的細節,故能先聲奪人,造成一種無形的美感。若從正面落墨,不知要費多少氣力,然終不如此句的含蓄有味。“白頭”二句,筆勢驟轉,寫自身寂寥落寞,與前兩句形成鮮明對照。“縱賞”,表現了權貴們的貪婪恣肆。“未出”與“先嘶”并舉,顯示權貴們觀燈場面的鋪張與神態的得意驕矜。“白頭”二句,筆勢驟轉,寫自身寂寥落寞,與前兩句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晚年貧寒落拓生活的寫照,也是當時所有正直志士生平遭際的縮影。這兩句正為“籠紗”句反襯:貴家子弟出游,前呼后擁;詞人觀燈,唯有小女乘肩其冷暖自知,悲歡異趣,固有不同矣。“乘肩小女”,舊有二說。《武林舊事》卷二“元夕”云:“都城自舊歲孟冬駕回,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綰者數十隊,以供貴邸豪家幕次之玩。”系指歌舞藝人。黃庭堅《山谷內集》卷六《陳留市隱》詩序云:陳留市上有刀鑷工,惟一女年七歲,日以刀鑷所得錢與女醉飽,則簪花吹長笛,肩女而歸。詩有“乘肩嬌小女”之句。白石此處當用后一事,借以抒寫窮中覓歡。苦中作樂之意,而筆鋒也關顧到燈節舞隊中的“乘肩小女”。吳文英《玉樓春·京市舞女》有“乘肩爭看小腰身”之句,與《武林舊事》所記的“乘肩小女”舞隊,同敘南宋臨安燈節風光。此句中以“隨”字暗射“呵殿”,這與晉代阮咸,當七月七日循俗曬衣,同族富家皆紗羅錦綺,阮咸獨以竹竿掛大布犢鼻裈,云“未能免俗,聊復爾耳”,同一機杼,有異曲同工之妙,不惟解嘲,亦含激憤。
下片寫身世悲感。先承上片寫元宵燈市的繁華,以“花滿市”三字總括。接著以“月侵衣”三字補述花好月圓的良辰,并帶出“老來悲”的哀嘆。“少年”句則是哀情乃是冷筆。以樂景寫哀,則倍增其哀,以冷筆處理熱情,其冷情心境固已自明矣。細細涵泳,這幾句確實是動人的。這里所悲的“情事”沒有點明,可能是壯志未酬的惆悵,也可能是婚姻愛情上的遺憾。結尾二句寫夜深燈散,春寒襲人,游人逐漸歸去,表現了詞人在沙河塘上目送游人緩緩而歸,頓生孤寒寂寥之感。這里的沙河塘,即首句“巷陌”的具體化查明具體地點;兩個結句,也是與起首二句前后呼應的。來時巷陌馬嘶,何其熱鬧;去時游人緩歸,又何其冷清。這與李清照寫元宵佳節的《永遇樂》“不如同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實有一種相同的說不出的痛。兩相對照,視柳永的“隨分良聚,堪對此景,爭忍獨醒歸去。”(《迎新春》),又是何種不同的心情。不過,相比于李清照詞的凄涼、冷寂,柳永詞的歡欣鼓舞,白石詞更能化實為虛,空靈含蘊,所謂無限感慨,都在虛處。
”此詞題作“正月十一日觀燈”,乃寫燈節前的預賞。但此詞的主旨不在于描繪燈節的繁華熱鬧景象和敘寫節日的愉悅心情,而在于抒寫飄泊江湖的身世之感和情人難覓的相思之情。
鷓鴣天·正月十一日觀燈創作背景
慶元三年(1197年)正月,當時詞人已四十三歲,移家臨安,依附于張鑒門下。姜夔在杭州見滿市花燈,當空皓月,回憶起少年時元夕同游之樂事,而今情事已非,反成老來之悲,于是寫下此詞。“巷陌風光縱賞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è gū tiān zhēng yuè shí yī rì guān dēng
鷓鴣天·正月十一日觀燈
xiàng mò fēng guāng zòng shǎng shí.
巷陌風光縱賞時。
lóng shā wèi chū mǎ xiān sī.
籠紗未出馬先嘶。
bái tóu jū shì wú ā diàn, zhǐ yǒu chéng jiān xiǎo nǚ suí.
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
huā mǎn shì, yuè qīn yī.
花滿市,月侵衣。
shào nián qíng shì lǎo lái bēi.
少年情事老來悲。
shā hé táng shàng chūn hán qiǎn, kàn le yóu rén huǎn huǎn guī.
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游人緩緩歸。
“巷陌風光縱賞時”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