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恨親皆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已恨親皆遠”全詩
君王未西顧,游宦盡東歸。
塞迥山河凈,天長云樹微。
方同菊花節,相待洛陽扉。
作者簡介(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送崔興宗》王維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送崔興宗》
已經對親人的離遠感到憤怒,
又有誰會憐惜朋友的稀少。
君王仍未轉身,游宦們卻紛紛東歸。
邊塞的山河清晰可見,天空里長云微微。
正在一起慶祝菊花節,
相互等候在洛陽的門扉。
詩意:
《送崔興宗》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之一,描繪了離別之情和友情的稀少。詩中表達了詩人對親人離遠的怨憤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朋友稀少而被忽視的遺憾。詩人以崔興宗為代表,詠史抒懷,對當時朝廷政治和社會風氣進行了批評,既有悲壯的氛圍,同時又透露著些許浪漫之感。
賞析:
這首詩言簡意賅,直接表達了詩人的情感。首句“已恨親皆遠,誰憐友復稀”表達了離遠之情和友情稀少的遺憾。詩人通過“君王未西顧,游宦盡東歸”一句,暗示著朝廷政治的腐敗和不公,以及官員們為了個人利益而忘記了友情。接下來的兩句“塞迥山河凈,天長云樹微”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的景色和天空的變化,也隱含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最后兩句“方同菊花節,相待洛陽扉”表達了友人聚會的心情,聯想到菊花和洛陽,更增添了詩的情調和趣味。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直接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展示了王維擅長的山水田園詩風格,同時又對時局和社會現實進行了批評。通過對友情和離別的描繪,詩人引發了讀者對于人際關系和社會現象的思考。整首詩情感真摯,境界高遠,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繪超越了具體,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
“已恨親皆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cuī xìng zōng
送崔興宗
yǐ hèn qīn jiē yuǎn, shuí lián yǒu fù xī.
已恨親皆遠,誰憐友復稀。
jūn wáng wèi xī gù, yóu huàn jǐn dōng guī.
君王未西顧,游宦盡東歸。
sāi jiǒng shān hé jìng, tiān cháng yún shù wēi.
塞迥山河凈,天長云樹微。
fāng tóng jú huā jié, xiāng dài luò yáng fēi.
方同菊花節,相待洛陽扉。
“已恨親皆遠”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三阮 (仄韻) 去聲十四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