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聲十二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猿聲十二時”全詩
鳥道一千里,猿聲十二時。
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別后同明月,君應聽子規。
作者簡介(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送楊長史赴果州》王維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楊長史赴果州》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鳥道一千里,猿聲十二時。
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別后同明月,君應聽子規。
中文譯文:
盛夏時分,陽光強烈,微風吹拂,夏天的蟬鳴嘹亮。
既然您要離開,去往何處呢?
只聞說鳥兒可飛越千里,聽說猿猴的嘶叫聲有十二個時辰。
官道上的橋頭上可以看到祭酒的官員和游客,
山中有座女神的小廟,供奉著木制的女神像。
分別之后,我們仍然可以共享同一輪明月,
我想您應該聽到了雄鳥的呼喚。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在隋唐時期創作的一首送別詩,詩中描繪了作者送別楊長史赴果州的情景和感受。
詩的上半部分,描述了離別時的景象。褒斜是指夏天的陽光強烈,不容幰則是指微風吹拂的感覺。蟬鳴表示盛夏的熱鬧氣氛。作者問楊長史去往何處,表達了對他未來的祝福和關切。
詩的下半部分,描繪了送別時的場景。鳥道一千里,猿聲十二時,形容了遠行的艱辛和時間的長久。官橋祭酒客和山木女郎祠則是兩種不同的場景,前者富有官方的氣氛,后者則充滿了山林和神秘感。
最后兩句表達了離別之后仍能共享同一明月,以及鼓勵楊長史去聽雄鳥的報曉聲。這可以理解為作者對楊長史未來的期待和寄托。
整首詩以別離為主題,通過描繪景物和表達情感,展示了作者對楊長史的關切和祝福,表達了寄托和期待之情。同時,景物描寫生動形象,意境清新自然,給人以愉悅的感受。這體現了王維詩歌的特點,即景與情相結合,自然與人文相融合。
“猿聲十二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yáng zhǎng shǐ fù guǒ zhōu
送楊長史赴果州
bāo xié bù róng xiǎn, zhī zǐ qù hé zhī.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niǎo dào yī qiān lǐ, yuán shēng shí èr shí.
鳥道一千里,猿聲十二時。
guān qiáo jì jiǔ kè, shān mù nǚ láng cí.
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bié hòu tóng míng yuè, jūn yīng tīng zǐ guī.
別后同明月,君應聽子規。
“猿聲十二時”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